![]()
文/言叔
一个延续多年的理财旧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你没看错,中小银行正在集体褪去“高息揽储”的最后伪装,存款利率还在降。
各大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正在向六大行“对其颗粒度”——
各地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赫然达到80个基点。
![]()
回溯今年5月,六大行率先启动存款利率普降时,中小银行还凭借着相对较高的利率坚守揽储阵地,成为储户眼中的“避风港”。
彼时,不少人将存款从大行转出,转而投向村镇银行、地方小银行,希望靠“搬砖存款”多赚一份利息。
但短短数月后,风向突变,中小银行们纷纷“不演了”,纷纷降息。
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各类中小银行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已跌破2%,部分产品甚至比大行同类产品利率更低,曾经的利率优势荡然无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利率调整还伴随着一个反常现象——
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
上海华瑞银行的存款产品中,50万元存3年定期每年能拿到10750元利息,而存5年定期每年利息仅10500元,存期更长反而少赚250元。
建设银行的升级版定期存款也出现类似情况,5年期利率1.3%比3年期利率1.55%低了25个基点。
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一个事实:
高息揽储时代,彻底终结了。
从银行自身来看,净息差持续收窄至1.42%的临界点,已接近承受极限,长期支付高存款利率早已是“赔本赚吆喝”。
尤其是10月作为存款淡季,中小银行选择此时降息,既能降低客户敏感度,又能提前应对后续高息存款集中到期的压力,实属生存所需。
更关键的是,银行对未来利率走势的判断发生了根本转变——
预期市场资金将进一步“便宜”,即利率会持续下行。
如果现在锁定5年期高利率,未来一旦利率降至更低水平,银行将长期承担高额利息成本,这是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承受的风险。
而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已经越来越疲软。
当前,企业长期投资意愿低迷,房地产市场虽有企稳预期但复苏缓慢,银行手中的长期资金面临“无处可放”的困境。
当房贷新增仍不及预期、住户短期贷款前九月不增反减,银行对长期存款的需求自然大幅下降,也就没有动力为五年期存款支付更高溢价。
这种从中小银行蔓延至国有大行的利率倒挂现象,直白地揭示了整个金融体系对长期经济活力的谨慎态度,比任何宏观报告都更能反映“长期需求疲软”的现实。
言叔认为,这场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尤为深远。
二十年前,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达12.06%,50万元每年能拿到6.03万元利息,靠存款就能实现不错的财富增值。
而如今,同样的本金存五年,每年利息仅1万余元,连货币投放速度都跑不赢,更别说抵御通胀带来的财富缩水。
曾经“把钱存银行就安心”的储蓄思维,在低利率时代已彻底失效,靠“搬砖存款”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
对金融市场而言,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入“无死角”阶段。
过去储户“用脚投票找高息小银行”的选项逐渐消失,大行与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差异化空间被大幅压缩,整个行业的利率定价更趋统一。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利率时代正在加速“财富分化”。
高息揽储时代的终结,本质上是经济周期的“收益重置”。
过去高利率与经济高速增长绑定,房地产、基建等行业高投资回报率支撑着银行的高存款成本。
如今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速放缓叠加全球降息潮,资金不再稀缺,利率下行成为新常态。
言叔认为,这一转变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趋势,意味着普通人必须打破“存款安全感”幻觉,重新规划财富管理方式。
面对这一变革,与其纠结“存钱还是消费投资”,不如清醒认识到:
存钱已难致富,未来的财富增长更依赖核心竞争力。
当资本回报不再容易获取,劳动价值与认知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无论是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创业能力,还是培养投资认知,只有靠双手和大脑积累的能力,才是低利率时代最稳健的“财富密码”。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观察者,20年笔耕不辍,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财经,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