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于艳彬 通讯员 李潘杰
10月16日清晨,豫北太行山下的永煤集团鑫龙煤业大众煤矿,第一铲“乌金”从21上01工作面涌出,现场职工自发鼓掌——这座由林县人民初建的老矿,正式开启120万吨/年改扩建首采工作面联合试运转,从“人工挖煤”向“数字采煤”的转型,终于迎来高光时刻。
破局:千人拧成“一股绳”,停滞项目“活”了
两年前,大众煤矿还陷在采掘接替紧张的困局里:工地沉寂,设备闲置,职工士气低落。“穷不怕苦不怕,就怕思想没变化!”矿领导班子在班前会上拍了板,“学红旗渠人‘一锤一钎凿大山’,咱们把停滞项变成攻坚点!”
很快,联合试运转工作专班立了起来,机电、通风、采掘等8个专业小组昼夜值守。36岁的鸿基一队队长武常军记得,当时推行“挂图作战”,工期被分解到每周、每天,甚至具体到每个人:“我负责的新副井施工,每天必须推进1.5米,少一米都不行。有次遇到岩层坚硬,队员们轮着班打钻,饿了啃口干粮,累了靠在矿道壁上歇会儿,硬是没拖一天进度。”
为解决单班人员紧张,矿上创新出“八点班检修备料、生产班掘进支护”模式,还加了“双验收”规矩——交接班时既要查工程质量,也要看物料归位。“以前交接班常扯皮,现在清清爽爽,单班有效作业时间多了4小时!”武常军着说,“加上‘荣誉餐+龙虎榜’激励,谁都想往前冲,运料车穿梭、掘进机轰鸣的场景,终于又回来了。”
短短半年,沉寂的矿山重焕生机。
智变:技术啃下“硬骨头”,老矿长出“数字脑”
“深井高应力、弱围岩,传统支护总塌帮,总是出现前面支好了,后面又歪了。”总工程师想起去年研发“12121”支护工艺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为了突破难题,技术人员在井下蹲了半个月,每天记录岩层数据,画图到凌晨。
如今,这套新工艺让支护效率提升35%,矿道里再也没出过塌帮问题。更让职工骄傲的,是安阳首个智能打钻抽采系统集群:“以前抽瓦斯靠人盯,浓度忽高忽低,现在系统自动调节,浓度稳在95%以上!” 操作工人李师傅指着仪表盘,眼里亮着光,“一天能多发15000度电,年增效益432万,这‘废瓦斯’真成了‘金疙瘩’!”
在21上0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一键启停,机械臂精准支护,数据实时传回地面调度中心。“以前下井要扛着几十斤的工具,现在在地面就能操作!”看着调度大屏,调度员崔建明这样说:“这就是‘数据银河’的力量,比老一辈‘人工天河’的干劲,多了科技的底气!”
铸魂:80后队长的“铁规矩”,精神代代传
“问题不解决不放手、当日工作不总结不休息!”这是80后机电队长郭广华的“铁规矩”,也是千名职工践行红旗渠精神的缩影。
今年7月,21上01工作面切眼贯通攻坚期,团队立下“每日5架支架”的目标。郭广华每天凌晨五点就到现场,连轴转了20多天。有次他处理完井下故障,刚升井就听说地面支架对接差了2厘米,顾不上洗澡换衣,又冲回现场:“支架对接差一毫米都影响安全,红旗渠人凿渠能做到‘水不渗一滴’,我们装支架也得‘丝毫不差’!”
上级单位送来技术专家,老矿工传帮带教新技能,连后勤师傅都主动加班,给夜班职工熬热汤。“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就想早点让矿‘活’起来,让日子好起来!”60岁的老矿工赵师傅,见证了矿山从人工开采到智能转型的全过程,“我儿子现在也在这上班,他常说,要把爷爷辈‘艰苦创业’的劲,变成‘科技兴矿’的力!”
如今,智能调度中心的大屏上,数据实时跳动;井下采煤机平稳运行,万兆网络贯通井上井下。从“人工天河”到“数据银河”,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
这座矗立在太行山麓的智能矿山,不仅产出照亮万家的 “乌金”,更续写着红旗渠精神的新篇——它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是中国工业创新求变的底气。
编审:孙喜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