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如此“仇视”中国?美国国际关系专家直言: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不可饶恕!
中国不过是买了点便宜石油,结果被美国财政部长在国会点名批评,说这是“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
到底是买油,还是“背叛”?答案远不止石油那么简单。
华盛顿的脸色,为何比油价还敏感?
一位美国高官一句话,道出了美方对中国“仇视”的真正理由——不是怕中国买石油,是怕中国不再买账。
2022年,乌克兰局势骤变,美国立刻操盘全球,对俄罗斯发动了一场经济绞杀战,最狠的一招,就是掐住俄罗斯的油气命脉。
美国带着一票盟友搞了个“俄油价格上限”,意思就是:俄罗斯的油可以卖,但价格得我们说了算。
这不是单纯“限价”,而是为了让俄罗斯的钱包瘪下去,战争打不动。
印度、土耳其等原本买得欢的国家,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要么乖乖让步,要么低调观望。
就在美国以为自己快要拿下这盘棋时,局势突然反转。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2025年10月的国会听证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在能源上的选择,是在“帮俄罗斯续命”。
而这,正是美国眼中的“原则性错误”。
中国到底做了什么?简单说,就是“接了盘”。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比例从4%猛增至19%,日均进口量超过200万桶。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地把美国精心设计的制裁墙,给凿出了一条大洞。
更让华盛顿不安的是,中国还在这场交易中推动用人民币结算,不是开玩笑,这是在美国的金融地盘上“另起炉灶”。
美元体系的霸主地位,说白了就是靠全球贸易都得用它来结算。
对中国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而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意选择。
俄罗斯的油便宜,运输距离短,供应稳定,何乐而不为?中国如今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能源安全不容马虎。
在国际市场上,哪有不选性价比最高的理由?
再说了,美国说别人不配合制裁,自己企业却偷偷摸摸地通过第三国“绕道”进口俄油,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美国一些能源公司通过中间商继续吃俄罗斯的油,只是换了个马甲。
相比之下,中国的中石化签的是长期稳定合同,还能将精炼后产品出口印度,玩的是阳谋,赚的是实打实的利润。
这不是“原则性错误”,是“商业性成功”。
可美国不这么看,华盛顿的焦虑,不止是中国买了多少油,而是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挑战它构建的全球秩序。
美元结算体系、能源制裁工具、话语权优势,每一样都被中国“动了根基”。
中国买俄油这事,在美方眼里远远不只是“买卖”的问题,而是“站队”的信号。
制裁这场牌局,美国早就习惯了别人跟着它出牌,可中国却偏不按套路来,甚至自己开了桌牌局。
这让美国坐立难安,更何况,这不是孤例。
从中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从芯片战到“印太战略”,再到“一带一路”的全球布局,美国越来越发现,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配合型大国”。
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管道一条接一条地开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也在推进。
这不是“脱钩”,这是“挂钩”升级。
美方当然看得明白,如果连能源和金融都被中国突破,那制裁就不再是“杀手锏”,而成了“空头威胁”。
归根结底,中国之所以被美国盯上,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不再“听话”。
能源交易,只是导火索。美国更怕的是,中国正在引领一套不依附西方的新秩序。
美国想维护的,是它几十年来搭建的全球控制系统。
制裁,是它的刀;美元,是它的锁;国际话语权,是它的盾。
一旦这些统统失效,美方的决策就再也无法“一锤定音”。
当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会怒斥中国的时候,他说的不是石油,而是权力;当他说“不可饶恕”的时候,说的不是原则,而是地位。
对美国来说,中国的“犯规”,不是因为违反了规则,而是因为自己也开始制定规则。
中国买俄油,在美国眼中成了“原则性错误”,但这个“原则”,本就是美国自己定的。
如今,中国没照剧本演戏,美国就开始“翻脸”,真正难堪的,不是中国的选择,而是美国的失控。
这场能源背后的博弈,其实早已不只是石油那么简单,它揭开了一个大问题:当全球秩序开始多极化,美国还能不能靠“仇视”维持主导地位?
大国博弈如棋,能源一子落,全盘皆动。
美国的愤怒,暴露的不是对错,而是旧秩序的慌张。
未来的世界,谁制定规则,谁就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而这场争夺,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环球网、上官新闻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