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 近日,由中铁建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地下硐室工程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乌兰察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装机容量105万千瓦,储能规模630万千瓦时,两项核心指标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均居领先地位,地下硐室工程方案是该项目核心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整个项目中最复杂的技术难关之一。
据介绍,地下硐室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心脏”,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及时“吸纳”多余电量,在用电高峰时稳定“输出”,承担着储存高压空气的核心功能。中铁建发展集团与清华大学、铁一院、铁四院联合,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据悉,此次评审会汇聚了国内储能技术、岩土工程、地下结构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专家组对硐室的地质适应性、结构稳定性、气密性设计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审查及论证,认为该方案所采用的设计原则、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合理可靠,设计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可行,完全满足下一步建设和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此次评审的顺利通过,也为我国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示范。
乌兰察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作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标志性工程,同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新型储能专项行动项目。项目充分发挥中国铁建在地下空间设计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采用“深地空间+人工硐室储气”技术,在地下超百米岩层中开挖建设总容积近百万方的储气空间,相当于40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
该项目通过建设大型地下储气硐室,在用电低谷时段压缩空气储存于地下,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空气驱动发电,从而起到“削峰填谷”、平滑新能源出力的作用。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华北电网的调峰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预计每年发电量约2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据项目团队介绍,项目后期还将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与当地大规模风光发电的功率预测、协同控制和能量管理,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最大化利用绿色电力,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地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弃电现象,有助于内蒙古实现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的目标,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
乌兰察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采用国际前沿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这一技术优势,让项目在“储电-放电”全流程中实现更低损耗、更高效率,为后续稳定运行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祝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