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最好的准备,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10月1日,在第四届茅盾青少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仪式上,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围绕年度创作主题“大地山河——大地慷慨、山河多情”,向现场的孩子与家长分享了他关于青少年阅读与写作的独到见解。
据了解,本届征文主题灵感源于茅盾先生的经典散文集《大地山河》,旨在鼓励青少年从日常出发、从细节处出发,书写自然与人文交融中的“烟火气”,展现新时代的青春笔韵。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青少年文化素养发展与推广工程主办,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承办,中国茅盾研究会、青少年阅读指导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秉持“与成长同步、与文学同行”理念,依托茅盾文学品牌的深厚底蕴与专业机构的权威指导,本届活动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学实践平台:不仅邀请了茅盾先生长孙沈韦宁先生参加活动,所有获奖证书也均由中国茅盾研究会盖章认证,确保活动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同时,活动最终将在北京举行决赛暨“小作家冬令营”,届时50名优秀选手不仅有机会获得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毕业证书,还将得到中国作协专家及儿童文学作家的现场指导和颁奖,引领孩子们步入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在文学道路上获得新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活动不仅邀请了麦家出席启动仪式与孩子和家长们现场交流,中国作家协会前副主席高洪波,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汤素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竞也将分别于10月、11月和12月举办三场线上直播讲座,为小作者们答疑解惑、传授心得。
而作为独家承办方,学而思也将以茅盾文学品牌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素养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确保活动的专业性与广泛参与度,为广大热爱写作的青少年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提升文学素养的宝贵机会,与大师一起,共同寻觅新时代的“茅盾文学少年”。
![]()
点击海报提交你的大作、领取评审组专家指导课吧
━━━━━
让青少年在经典中徜徉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和语文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与文学素养的提升。这个过程中,如何为青少年选好适合的书籍,困扰着不少年轻家长。针对这一问题,作为父亲的麦家在征文活动启动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看法。
在他看来,为孩子们选书要讲求“适配性”,须符合当下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喜好。比如,12岁之前可多读儿童文学。他以自身的经历为案例,自己从小就给孩子挑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名著,没上小学前,就先阅读带有图画类的绘本、带有拼音标注的,难度不太大,还能吸引孩子的兴趣。
到了8岁—9岁,家长可以开始引导孩子读儿童文学类名著,像《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爱的教育》等书籍,就可以拿给孩子们读;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不妨逐渐拓宽读一些科普、科幻类的著作,像《万物简史》《昆虫漫话》,这些书会逐渐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培养孩子对于物理世界的兴趣。
而在12岁之后,麦家建议孩子可以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小说。像《三个火枪手》《双城记》,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都在他的推荐范围内,鲁迅、巴金、艾青等的作品也是他极力推荐的。而那些文学意味过深的书籍,则不在他的推荐名单之中。
简言之,在讲求年龄适配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从经典名著入手,这些书籍内容好、深度够、有启发,既满足了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的需求,还不偏离学校考试的阅读范围。
![]()
━━━━━
精读1本胜过泛读10本
当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引导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书籍上,对于不少家长而言,其实有不小的难度。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喜欢上读书以及“会”读书?
首先当然是家长要以身作则。麦家以自己孩子因看自己读书而成为“书虫”的例子,告诉现场家长,要用自身阅读习惯熏陶孩子;同时不能强迫孩子阅读,要充分尊重孩子阅读趣味。
“爱读书的前提是要让孩子读得懂、读得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麦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成年人追电视剧一样,看完一集就想立刻知道下一集会怎么样。他认为,精读1本书胜过泛读10本书,不要让孩子只是一字一句地自己泛读,孩子学会了精读,也自然会去讨论书中看到的、身边的人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
泛读只能大概了解一些情节,触碰不到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家长要带着孩子精读,要能够和孩子探讨、交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非常透彻地理解书中的人物性格、事件背景、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他谈及自己和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做法:从不让他“闷头自己读”,而是在读之前铺设很多背景。
比如,先将整个故事的前因、人物形象做框架性的铺设,边读边讨论,让孩子带着问题和好奇去读。一段段精细地探讨,孩子不仅记得住情节,还会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换言之,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精读名著的过程中学习阅读方法和策略,继而达到以读促写的闭环目标,这显然要比泛读收获大得多。
![]()
━━━━━
多写融入日常的细节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去寻找最细微的、最打动你的那一部分,因为只有找到了最打动你的部分,你才是精彩的。”除了阅读层面要学会精读之外,在写作方面,麦家认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多观察周边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身为作家,麦家对空洞无物的文字保持着天然的警惕。在他看来,“写作是让你去回顾自己的生活,去在生活当中发现动人的时刻,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没有一天是重复的,也不是每时每刻它都是精彩的,但你要去抓住那个精彩的部分”。
因而,他向家长们建议: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甚至季节的更替、花朵的开放等细节,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把真情实感写出来,就能成为一篇好作文。比如,可以引导孩子们写家里南瓜的生长过程,写与父母的冲突及后续感动。同时,他也重申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某种共性:“感动自己是感动别人的前提”。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麦家关于写作的诸多建议有一个相同的底色,即拒绝大而无当的内容,反对脱离实际的写作。就像他所提到的,在写“大地山河”这类主题的文章时,不建议未见过黄河却硬写“黄河颂”,写作应回顾自身生活,“记住精彩的瞬间”。这些话语背后,透露的是一位优秀作家的本能。
当然,回到征文写作本身去看,麦家建议,除了“精读”之外,对孩子们的作品,也要有“精修”——家长要像欣赏孩子的作品一样讨论孩子的作文,帮助他们知道怎么修改会变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爱上写作。
阅读是每个人终身的话题。事实上,无论是于家长而言,还是于孩子而言,在任何时候,阅读都是打开一个人认知水平和视野宽度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公平的方式。
具体到孩子,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尤其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提升审美能力。
就此看,随着第四届茅盾青少年主题征文活动全面开启,不妨点击下面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领取大师课程,让孩子与文学大师一起提笔,书写身边的烟火日常,共同探索成长的多面可能,用文学的力量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文/刘亚安 校对/刘军)
戳下面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免费领取文学名家课程啦!扫码提交初选作品
3节评审组专家写作指导+3节阅读与写作方法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