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鸟不来”到“歌不停” “空心村”重生记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白天,他是扛水泥的泥瓦匠;夜晚,他举起相机,成为阿尼么乡村好歌汇的摄影助理。48岁的郑鸿,一周有6天忙得连轴转,却乐在其中。

郑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干了20年泥瓦匠,开过大货车,如今成功转行。


阿尼么村风景如画。人民网 尹馨摄

“阿尼么”在彝语意为“鸟都不来的地方”。这个平均海拔1600米的小山村,曾是一个年轻人纷纷逃离了的“空心村”。“过去屋子前后都是荒地,一锄头下去都是石头。”郑鸿回忆。他自己也曾常年在外打工,和家人聚少离多。

2018年,音乐人李永康回到家乡,在村里建起以石头为基底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他积极动员乡亲父老,将艺术的“种子”种到石头缝里,并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式,打造阿尼么村的音乐IP。


游客在乡村好歌汇的舞台前合影。人民网 尹馨摄

一首首融合了农耕文化与民族风情的歌曲,“唤醒”了村里沉睡的资源。当地党委政府与村“两委”联合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用文化铸魂,让艺术点亮乡村。由党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示范,将原本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发展合力。

2019年,随着沪滇协作资金注入,村里变化更大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夜寨”“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等颇有创意的文旅综合设施也陆续建成,文化活动接连不断,村庄有了“流量”。


阿尼么村里随处可见音乐元素。人民网 尹馨摄

自2024年5月起,阿尼么村探索出“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村里先后扶持开办了8家特色餐厅和半山民宿,并利用闲置土地开辟经营铺面44个,实现“整村经营”。

“经营权完全下放给村民,收益分配全程透明可监督,对无劳动力的家庭,党员干部实行跟踪兜底。”向阳村党总支书记蒙莲娜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增长到目前的2.8万元。


阿尼么村的民居修葺一新。人民网 尹馨摄

今年5月底,阿尼么乡村好歌汇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歌唱人才齐聚阿尼么。

杨建明曾在广东开公司,听说阿尼么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音乐舞台,他毫不犹豫地赶回来,成为乡村好歌汇的赛事运营主管,兼主持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寻找更多乡村的‘好声音’。”


村中道路旁放置的老电视,可播放音乐。人民网 尹馨摄

去年,郑鸿回到村里,加入了一支叫“农虎队”的村民摄影团队。这支队伍平均年龄40岁,成员们白天忙着建设村里的舞台、小吃街,晚上乡村好歌汇开演时,则担任现场摄影师。

“刚拿起摄影器材,连按哪个键都不知道,对焦也对不准,直播间全是骂声。”郑鸿坦言起步艰难,但他不服输,每一次免费的技能培训都认真听,闲暇时间还上网自学。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郑鸿已经成了主舞台的摄影主力,跟拍、变焦不在话下。

截至目前,阿尼么乡村好歌汇线上报名已超4000人,覆盖全国26个省份。经过选拔,255名选手来到阿尼么村,登上线下舞台。“线下已经办了95场比赛,年纪最大的歌手71岁。”杨建明说。


阿尼么村里随处可见艺术元素。人民网 尹馨摄

如今的阿尼么村,猪圈改造的茶馆里茶香袅袅,牛棚里飘出咖啡香,各色小吃摆满街;曾经泥泞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披着多彩墙绘的围墙转角处,老电视机、老音响时不时响起复古的乐声……乡村振兴的乐章在这里回响,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4266文章数 559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