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裸露的山体、遍地的矿坑、流失的水土,是废弃矿山留下的“生态伤疤”,不仅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更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彻底解决废弃矿山导致的生态破坏与民生困扰,南城县自然资源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矿山生态修复整治为抓手,系统推进治理攻坚,让昔日“疮痍”焕发新生,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以群众反映强烈的徐家金坑采石场为例,该矿山废弃十余年,山体破损、基岩裸露,每逢雨季泥沙俱下,冲毁道路、淹没农田,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县自然资源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将其纳入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通过危岩清理、边坡整治、挂网喷播、截排水系统建设等综合手段,完成植被恢复1.1万余平方米,种植湿地松2500余株,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如今,矿场复绿、良田得保、道路畅通,周边群众交口称赞。
坚持系统治理,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理。创新性将废弃土石料回填用于护坡工程,巧妙将矿坑积水转化为灌溉水源,充分挖掘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实施综合治理,消除地质环境隐患点20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90%,显著提升了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水平。坚持产业融合,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在修复后的矿场种植油茶76.5亩,复垦水田47亩,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真正让废弃矿山变为“绿色银行”。
![]()
通过工程治理、转型利用等多元路径,南城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县29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全部开工修复,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167.75亩,完工率超98%。其中“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任务已全部修复完毕,提前完成“十四五”销号任务。近两年来,全县修复区域植被覆盖率从零跃升至95%以上,苗木成活率达9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进一步凸显了矿山生态修复的社会效益。
为确保修复成效可持续,南城县创新推行“联合验收+长效管护”机制。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生态环境、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开展外业核查与内业评审,对修复区域的地形稳定性、植被成活率、土壤质量等进行100%核验。同时明确施工单位承担3年管护责任,通过定期巡护、植被养护、设施维护及动态监测,筑牢生态修复“后期防线”。
从“生态短板”到“绿色样本”,南城县以实实在在的修复成效回应了群众期盼。下一步,县自然资源局将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筑牢县域生态安全屏障,用实际行动书写“绿水青山”的南城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