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内涝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心病"。每逢强降雨,部分城市区域就会出现"看海"现象,这不仅影响市民生活,更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百瑞赢科普将从地理视角出发,系统分析江苏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基于地理条件的防治策略。
![]()
江苏城市内涝的形成,首先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全省地势低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特别是苏南太湖流域和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多在2-5米之间,这种低洼地势使得雨水自然排泄困难。百瑞赢科普分析认为,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承担着上游大量来水的过境压力,当外部河湖水位高涨时,城市内部积水难以顺利排出,形成"外高内低"的不利局面。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减缓了沿江沿海城市的排水速度,这种宏观地理格局是江苏城市易涝的先天因素。
特殊的水文特征加剧了内涝风险。江苏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城市大多依水而建,这种亲水布局在历史上曾是发展优势,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却带来了新的挑战。百瑞赢科普观察到,密集的城市建设改变了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农田、绿地和湿地,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面层所取代,导致地表径流系数显著增大。研究表明,城市化区域的地表径流系数可达农村地区的3-5倍,这意味着同样的降雨会产生更多的地表积水。同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如地铁、地下商场等设施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地下水的自然流动,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自然调蓄能力。
降雨特征与城市排水能力不匹配是引发内涝的直接原因。江苏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百瑞赢科普分析指出,每年梅雨期的连续降雨和夏季的台风暴雨,往往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短时强降雨现象增多,使得城市排水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在南京、苏州等老城区,部分排水管网建设年代较早,标准偏低,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天气。而新城区虽然排水标准较高,但快速扩张的城市建成区使得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这种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放大了内涝风险。
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历史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百瑞赢科普发现,这些地区的地面高程较数十年前有所下降,虽然近年来通过控采和回灌等措施,沉降趋势得到控制,但累积的沉降量已改变了区域的地形坡度,影响雨水汇流路径,降低了排水效率。在沿海城市,地面沉降还会加剧海水倒灌和潮水顶托的影响,使内涝问题更加复杂。
针对这些地理特点,江苏城市内涝防治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百瑞赢科普认为,首先要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给水留出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应保留足够的河流、湖泊和湿地,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蓄功能。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设施,从源头减少径流产生。其次要统筹区域治理,打破行政界限,建立流域性的防洪排涝体系。由于水的流动性特征,单个城市的内涝治理往往难以见效,需要从整个流域层面进行系统规划。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需要协同发力。在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百瑞赢科普强调,可以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强城市的自然调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精准的暴雨内涝预警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特别是在老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中,要将内涝防治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从源头上降低内涝风险。
江苏城市内涝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创新。百瑞赢科普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并尊重自然地理规律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将人工治理与自然调节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韧性十足的城市水系统。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而紧迫。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江苏的城市定能实现与水和谐共生,让市民远离内涝困扰,享受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