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运签#
最近,杭州一位女装店主的说法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她建议大家不要买价格低于 300 元的羽绒服,理由是这个价位的羽绒服基本不是真羽绒,大多是 “飞丝”—— 也就是丝绵和羽绒的混合物,含绒量低,里面还都是羽绒梗。她还说,这种便宜羽绒服的舒适感、回弹度都不高,保暖性也差,在个人经济能力范围内,买羽绒服不用设价格上限。
![]()
这番话一出来,有人称, “亲戚是开服装店的,也是这么说,不建议买便宜的,不然他赚的不多”。这么说吧低于 300 的利润对店主很薄,越是价格贵的利润越高!所以建议不要买低于 300 的!”
有网友吐槽 “关键是不买 300 以内的羽绒服,谁不想买几千块的呢?为何一两百的羽绒服有销量?还不是经济能力问题?” 还有人分享经验,“首先你要了解羽绒服和棉服是怎样保暖的,然后你就明白羽绒服为啥洗上几次后就不暖和了,再然后你就会转向价格便宜保暖性还更好的化纤棉服了,其实花 50 买个大棉袄就足够了”。
![]()
也有网友认为,“消费者在意的不是价格,而是与价格相匹配的质量,不能说你卖 1000 多块价格,质量跟二三百的差不多”。
要弄清楚 300 元以下的羽绒服到底能不能买,得先看看羽绒服的成本构成。一件合格的羽绒服,羽绒成本占比不低。以含绒量 90% 的白鸭绒为例,前些年每吨价格就超过 10 万元,换算下来每公斤要 100 多元,一件短款羽绒服大概需要 150 - 200 克羽绒,光羽绒成本就二三十元起步。再加上面料、里料、加工费、包装、运输以及商家的运营成本,300 元确实是一个比较紧张的价位,想买到高含绒量、高品质的羽绒服难度很大。
![]()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300 元以下的羽绒服就全是 “劣质品”。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曾提醒消费者,购买羽绒服要看 “绒子含量”,而不是单纯看 “含绒量”,绒子含量越高,保暖性和蓬松度越好。有些品牌会通过优化供应链、控制利润空间,推出价格在 300 元以下、绒子含量达标(比如 50% 以上)的基础款羽绒服,虽然可能在面料质感、设计细节上不如高价款,但满足日常轻度保暖需求是没问题的,适合预算有限的学生、上班族或者作为临时备用的外套。
那位杭州店主的说法,其实反映了部分线下服装商家的经营现状。线下店铺租金、人工成本高,低价羽绒服利润微薄,所以更倾向于推荐高价款。但站在消费者角度,不能只听单一建议,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判断。如果是在北方寒冷地区过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那确实该多花点钱买含绒量高、充绒量大的高品质羽绒服;如果只是在南方短暂的冬天穿,或者主要在室内活动,300 元以下、绒子含量达标的基础款也能胜任。
还有网友提到的 “化纤棉服”,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优质的化纤棉服保暖性不输中低含绒量的羽绒服,而且耐洗耐穿,价格通常更便宜,洗完后也不容易出现 “结块不暖和” 的问题,对于不喜欢频繁打理衣物或者预算特别有限的人来说,性价比更高。
买衣服没有绝对的 “价格标准”,关键是 “需求匹配” 和 “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在买羽绒服时,别只看价格标签,多留意吊牌上的绒子含量、充绒量等信息,有条件的话上手摸一摸,感受一下面料和羽绒的蓬松度,再试穿一下看看版型和保暖效果,这样才能买到既适合自己又划算的衣服,而不是被单一的 “价格建议” 牵着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