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强农论坛”在天津圆满落幕。吉林省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淑红作为全国肉牛行业唯一登台代表,以“一头牛的三十年蜕变”为核心,分享了“桦牛”品牌破解本地黄牛发展困境、带动农户增收、构建区域肉牛全产业链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品牌升级提供了鲜活范例。
![]()
科技破局:三元杂交改写“慢牛”命运
二十多年前,桦甸本地黄牛因生长慢、出肉率低,让农户陷入“辛苦一年赚小钱”的循环。潘淑红坚定认为“科技是让黄牛变‘金牛’的唯一出路”,2000年便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吕文发教授团队开启品种改良之路。
团队以适应性强的延边牛为母本,引入生长快、肉质优的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为父本,开展三元杂交选育。历经数年试验,新一代“桦牛”品种成功突破瓶颈。此后,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牛只体温与采食情况,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将养殖废料转化为有机肥,可视化平台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一系列科技赋能下,“桦牛”单头平均增重300斤,肌内脂肪沉积率提高20个百分点,饲养成本降低30%以上,养殖效益翻两倍多,昔日“慢牛”成为产业升级“领头牛”。
标准筑基:全链条体系打造“放心牛肉”
“一头好牛,要从养殖到销售都经得起检验。”潘淑红始终将标准视为品牌赢得信任的“通行证”,为此构建起覆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
养殖端,牛群食用优质牧草与精细谷物配比的“营养餐”,饮用长白山源头活水,牛舍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屠宰端,20余道检疫、分割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加工端,每块牛肉都有专属“身份证”,扫码可追溯至牛舍、饲养员及饲料批次;销售端,“航空冷链+本地配送”双轨模式保障牛肉48小时内直达餐桌,24小时售后维权通道及时响应需求。
![]()
凭借这套“抠细节”的标准体系,“桦牛”斩获“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认可,“桦甸黄牛肉”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即便价格比普通牛肉高30%,仍稳居北上广深商超“畅销品”行列。
联农带富:多元模式激活万农户“造血”力
“品牌强不是真的强,乡亲们跟着富才是真的强。”在政府支持下,潘淑红探索出“龙头企业+协会+联合体+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多元合作模式,将“一头牛的产业”变为“一群人的事业”。
![]()
针对农户,“桦牛”推出“三重保障”:通过订单养殖、保底收购,解决“卖牛难、卖不上价”问题,让农户养牛“有底气”;免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教育帮扶,手把手教科学养牛,让农户养牛“有本事”;推行产业分红、利益共享,企业盈利后按比例反哺农户,让农户养牛“有赚头”。截至目前,1.5万余户农户加入“桦牛”养殖体系,6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桦甸经开区的“桦牛”品牌体验馆,更成为农户学习农技的“实践课堂”。
政策护航:“及时雨”稳住产业发展底盘
2024年,肉牛行业遭遇市场“寒冬”,价格波动、资金紧张让不少企业承压。关键时刻,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送来“及时雨”——政府给予72.24万元奖补资金,吉林农信创新推出“信用+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为“桦牛”注入1500万元流动资金。
![]()
这笔“雪中送炭”的支持,不仅帮助“桦牛”稳住1.8亿元年产值,更保障了域内33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避免农户因行业波动受损。据悉,“信用+肉牛活体抵押”贷款是吉林省“政银保担”联动机制的创新成果,截至2024年末,全省已累计发放肉牛贷款1080.87亿元。如今,桦甸肉牛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60亿元,“桦牛”也从单纯“活牛输出”,向“牛肉输出、餐食输出、文化输出”多元升级。
“一头牛能撑起大产业,关键是扎稳黑土地,做实品质、做响品牌、带动乡亲。”潘淑红在论坛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三十年深耕,“桦牛”用一头牛的蜕变,书写了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也为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桦牛经验”。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美佳
图片来源 桦甸市委宣传部
责编 周凇宇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