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103 岁物理巨匠杨振宁猝然离世,遗体告别式选址藏着怎样的时代深意?49 岁翁帆将以何种姿态送别相伴 21 年的爱人?
随着一则权威消息曝光,所有悬念即将在3天后尘埃落定。
![]()
10月20日晚,与杨家相交甚笃的前全国政协委员王征(网名王宫保)正式官宣: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定于 10 月 24 日上午 9 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瞬间引发全网动容,因为此处正是 1986 年 "两弹元勋" 邓稼先追悼会的举办地,两位清华园同窗、安徽同乡,终将以这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实现 "重逢"。
![]()
作为承载国家记忆与民族敬意的特殊场所,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向来只对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开放。
杨振宁与邓稼先,一个深耕理论物理,以 “宇称不守恒”“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奠定现代粒子物理基础,与爱因斯坦、牛顿同列物理学界顶尖行列。
![]()
一个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用毕生心血筑牢国家国防屏障。
两人虽科研路径不同,却始终践行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的家国誓言。如今在八宝山 “重逢”,堪称一段科学史上的佳话。
![]()
消息刚公布时,不少网友混淆了 "遗体告别式" 与 "追悼会" 的概念,纷纷表示想到场送别。
其实两者有着明确区别:追悼会更侧重追思与评价,会包含正式悼词、生平介绍等环节,参与人员涵盖家人亲友与社会各界代表。
![]()
而遗体告别式以亲友与逝者最后的告别为核心,流程简洁庄重、时长较短,主要是让至亲好友见逝者最后一面,寄托哀思。
![]()
此次杨振宁的告别式由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治丧委员会汇集了他的生前同事、学生及学界代表,既保障了仪式的权威性,也彰显了对这位科学巨匠的至高尊重。
按照惯例,翁帆作为遗孀,届时必将现身告别式,这也是她在丈夫离世后,首次公开出席正式悼念活动。
![]()
此前,翁帆仅通过《光明日报》发表短文寄托哀思,文中 "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12 字,道尽了两人21年婚姻的深情厚谊。
这段曾饱受舆论争议的婚姻,早已在岁月沉淀中成为彼此的精神依托。婚后的翁帆,不仅精心照料着杨振宁的生活,还是丈夫学术上的得力助手,协助整理13卷论文集、翻译学术著作。
![]()
在杨振宁百岁不慎跌倒后,翁帆特意制定严格休养计划,将每日会客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全力守护爱人健康。如今送别相伴多年的伴侣,翁帆的状态也深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
除翁帆外,杨振宁的三个子女、海内外学界同仁以及受他资助过的学者代表,预计也将到场送别。
清华大学已开通线上缅怀平台,截至目前已有超 10 万人留言,央视新闻也将对告别式全程直播,让各地民众都能送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程。
![]()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科学馆 119 室(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先生曾在此办公)设立的缅怀室,仍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吊唁。
手写的缅怀便签堆满桌面,其中一句 "您让中国人相信,我们也能站在学术之巅",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
杨振宁的一生,早已超越了科学家的单一身份。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坚持用中文宣告 "为中国血统骄傲",彰显民族自信。
1971 年起,他持续资助大陆学者赴美深造,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2003 年回国后,他捐出全部积蓄助力清华高等研究院建设,使其从空白跃居国际前列。
![]()
2015 年 93 岁高龄时,他毅然恢复中国国籍,直言 "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这些实打实的行动,让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的信念变得愈发鲜活可感。
![]()
3天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将见证这场庄重的告别。翁帆会带着两人21年的回忆,送爱人最后一程。
而海内外同仁也会带着对科学的敬畏,送别这位时代巨匠。对于无数普通人来说,通过屏幕表达对这位家国脊梁的敬意就好。
![]()
杨振宁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严谨治学精神与赤诚家国情怀,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这场跨越 39 年的 "重逢",不仅是两位科学巨匠的约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伟大终将被时间铭记,真正的深情终将跨越世俗偏见,成为永恒。
10 月 24 日,让我们一同送别杨老,致敬这位用一生践行热爱与担当的科学泰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