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钱”的博弈,本质是“赚钱”的无能。许多企业的病,根子在战略,别再让绩效考核背锅。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管理解读:冉涛(“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
最近,福建某企业上演了一幕极具讽刺意味的“民主投票”闹剧。管理层推出一项所谓“优化激励机制”的绩效改革方案,要求全体员工表决,最终在无人敢公开反对的沉默中“高票通过”。一位员工无奈坦言:“谁敢说‘不’?领导嘴上说是激励,可谁都明白,这不过是变相降薪的一块遮羞布。”
这场看似荒诞的“无声表决”,却撕开了当下不少企业在管理困局中最真实的底色:当企业增长失速、战略摇摆不定,所谓的“分钱机制”调整,极易演变为一场内部博弈的“零和游戏”,甚至沦为掩盖战略无能的工具。
表面上,这是绩效方案设计之争;本质上,却暴露了企业在根源上的孱弱——缺乏清晰的战略所构建的增量空间。正如网友一针见血的评论:如果绩效是从固定薪资里“挖”出来的,那本质上不是在激励“创造价值”,而是在一块日益缩水的存量蛋糕上重新切分。这背后,往往是企业陷入“增长焦虑”,却又无力开拓新空间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冉涛看来,许多管理者在业务受阻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归咎于“人不行”或“激励不足”,于是频繁调整绩效方案、加码考核难度,试图借助“管理杠杆”撬动增长。然而,如果战略方向模糊、业务模式缺乏竞争力,即便员工个个“打了鸡血”,也难以带来实质性的业绩提升。
这正是“战略是原罪”观点的核心所在。它并非否定管理与考核的价值,而是强调:如果企业未能想清楚“钱从哪儿来”“价值如何在市场中实现”,那么一切内部的分钱规则,最终只会演变为越来越精细的内耗与博弈。
![]()
钱,为什么越来越难分?
中外管理传媒: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企业内部矛盾。那么,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中,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
冉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增长困难,绩效目标难以科学设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企业可依托市场红利实现业绩增长,目标设定相对明确。而如今,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企业维持现有规模已属不易,更难制定既有挑战性又获员工认同的绩效目标。管理层既要面对市场现实,又要回应股东期望,往往倾向于设定较高目标;而员工则对难以企及的指标产生抵触,认为目标脱离实际。其结果是,绩效管理本应具备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内部信任危机。
第二,分配机制“分灶吃饭”,部门墙高筑。销售部门靠提成,技术人员依赖项目奖金,生产岗位采用计件制,职能岗位则使用工资系数法。这种“各吃各饭”的模式,虽在特定阶段激发了各部门的积极性,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部门壁垒,导致跨部门协作困难。当每个部门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容易出现销售过度承诺、技术脱离市场、生产重数量轻质量等本位主义现象,最终损害企业整体利益。
第三,“高指标+高激励”的传统策略正在失效。过去,企业通过设定挑战性目标,配合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手段,有效激发了团队斗志。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打鸡血”式的激励方式逐渐显露疲态:一方面,市场增量空间收窄,实现超常规增长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员工对持续的高压产生倦怠;此外,单纯的金钱激励已难以满足知识型员工日益多元的需求。当激励方案严重脱离市场现实,反而会挫伤高绩效团队的积极性。
第四,管理层与员工在薪酬结构偏好上存在根本分歧。管理层希望提高浮动工资比例,以强化绩效导向、控制固定成本;而员工在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中,更看重收入的稳定性,期望提高固定工资占比。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导致薪酬改革推进困难,甚至催生“躺平”心态——干部不敢强力推动改革,员工不愿承担业绩风险,最终陷入组织效能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
这种内部博弈不仅影响企业的当前经营效率,更可能削弱其长期应变能力。当行业步入下行周期,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生产收缩或扩张所带来的风险,往往陷入转型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头部企业则凭借快速的市场反应、精细的成本管控和高效的客户拓展,持续提升市占率与毛利率,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于是,行业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显著,“强者恒强、头部集中”的格局愈发清晰。
![]()
KPI,是否形同虚设?
中外管理传媒: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KPI的设立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冉涛:绩效本质上是一个“系数”,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基数”如何确定。例如,企业为员工设定12万元年薪,每月发放8000元,年底预留1万元与考核结果挂钩——这就引入了基数的概念。通过考核得出系数,才能计算出最终金额。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系数本身,而在于基数,即“到底以多少钱作为考核的基准?”
基数问题的本质,仍然回归到“钱从哪儿来”。对于销售岗位,基数相对容易确定,或依据业绩目标,或按提成比例。然而,对于研发、管理、职能等贡献难以量化的岗位,基数的设定就变得复杂许多。
正因如此,企业界逐渐形成一种普遍做法:对易量化的岗位(如销售、计件工人)采用业绩挂钩模式;对难以量化的岗位则通常采用预设金额的年薪制,以平衡不同岗位的激励需求。
然而,这种机制也衍生出新的问题。例如,某岗位设定5万元年度奖金,员工只需完成对应KPI即可获得,这容易导致他们只关注考核范围内的工作,而对公司的整体收入、发展战略等考核外事项漠不关心。
这就形成了“唯绩效考核论”。在设定指标时,员工往往倾向于选择最容易完成的选项。最终,他们可能轻松达标、拿到奖金,但对企业而言,整体并未实现增收。尤其在近年来公司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每个员工的KPI都“表现良好”,公司整体却未获益。
表面是KPI设置问题,实质却折射出两个深层矛盾:一是公司整体盈利困难;二是原有目标设定方式导致奖金被持续“套取”,既无法有效激励,也无法传递真实的经营压力。
![]()
绩效考核,不是数字游戏
中外管理传媒: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企业又应如何应对?
冉涛:问题的本质是“战略层面的病症”。如果无法从增长路径和业务模式上实现突破,仅仅在绩效层面调整基数、提高考核难度,无异于南辕北辙。最终,绩效考核沦为简单的打分和扣钱工具。于是,企业陷入“越没钱越没绩效,越没绩效越没动力,越没动力越没钱”的死循环。
薪酬通常分为工资和奖金,即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工资与级别挂钩,级别一旦确定,工资变幅有限。奖金则需通过绩效考核发放,涉及指标与目标的设定。
目标又分为高目标和低目标——老板通常设定高要求,但目标过高会导致奖金难以获取;而员工则希望目标易于达成。因此,高低目标之间的“达成率”,直接影响薪酬收入。
达成率不只关乎业绩增长,还包括收入、利润、客户等一系列增长要素,它是目标合理性、策略先进性和资源保障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清晰的策略,只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做法,在整个经济形势下行时,达成率自然会随大势下滑。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归战略规划的逻辑。战略正确,解码才能正确,策略才能清晰,资源才能配置到位,由此才可能达成预定目标,奖金才能真正落地,员工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这要求企业具备全局视野,通过战略解码,明确公司在财务上要达到的指标,以及各部门需要协同完成的关键任务。只有确立了这些业务指标与关键任务,组织绩效才有明确的方向。
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绩效指标仍围绕部门职责设定,与战略解码严重脱节。什么是真正的战略型绩效指标?关键在于它不应只追求量化,而必须回答:这个指标贡献了什么?是收入、利润,还是战略机会点的实现?
只要能说清这一逻辑,就连非业务部门是否应承担业绩指标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因为战略型绩效指标关注的是战略机会点的实现,与业务紧密相连,因此所有部门承担业绩指标都具有合理性。
企业不必过分纠结于绩效工具的形式——OKR、PBC还是KPI?而应关注其实质:是否真正推动业绩成长?如果一个指标看似全面,却对业绩毫无助益,那就是无效的。这正是许多公司绩效管理效果不彰的根源:部门指标都完成了,公司业绩却未达标,正是因为部门绩效与公司业绩之间严重脱节。
只有通过战略解码,将业绩指标与关键任务清晰分解,并确保在各部门有效执行,才能实现“力出一孔、目标互锁”。
许多人误以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然而,从绩效考核溯源而上,解决薪酬序列问题,绝非简单的人力资源课题,而是一层层推演,最终指向战略层面。如果企业最高决策者意识不到这一点,组织能力注定持续萎缩,再多的“鸡血”也无法真正激励团队。
分钱之争,从来不只是薪酬制度的博弈。它是战略是否清晰的试金石,更是组织能否走向未来的风向标。如果企业只在“分钱”上绞尽脑汁,却不在“赚钱”的道路上寻求突破,再精致的绩效方案,也终将沦为一纸空文。唯有战略清晰、增长可期,分钱的规则才能真正激励人心,汇聚力量,引领组织穿越迷雾,实现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