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器械类敷料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201.4亿元,2020-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7.0%。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日前,绽妍生物在新三板基础层挂牌。虽然绽妍生物尚未启动上市辅导,但市场普遍预期挂牌新三板或是瞄准了北交所。
2024年,医美面膜为绽妍生物贡献了2.51亿元收入,占比超过4成。例如绽妍生物的“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重组胶原蛋白修护无菌敷料”均是适用于激光、光子嫩肤等医美术后的创面护理。
事实上,“医美面膜”诞生已有7年了,当时一横空出世便笼络人心。随之整个医用面膜赛道迅速膨胀。
1
直击人心的“医美面膜”
近期,绽妍生物联合青眼情报发布《中国科技面膜趋势与膜布标准白皮书》,调研1018份样本,样本覆盖全性别、18-55岁各城市消费群体。
该白皮书数据显示,在医美项目后两周期内护理方案,选用械字号医用敷料快速修护的占比为47.45%,搭配修护型护肤品的占比为61.1%;未尝试过医美项目的占比17.58%。
![]()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消费者所称的“械字号面膜”实质上为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可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其中要求声称无菌的最低为第二类医疗器械。
国家药监局多次发文提示应警惕面膜消费陷阱,明确表示不存在“械字号面膜”这一说法。
伴随着202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宣告了第一类医用冷敷贴彻底退出市场。
所谓“医美面膜”,即“医用皮肤修复敷料”或“医用冷敷贴”,属于医疗器械范畴,主要用于激光、刷酸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损伤的临床操作术后皮肤屏障的修复,功效主要为特定情形下的镇定、舒缓、角质层水和保湿。
![]()
医用敷料等专业称呼远没有“医美面膜”直击人心。因为有医又有美,模糊了化妆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边界的“医美面膜”受到追捧,顺势将其使用场景从医美机构拓展到了千家万户,用户群体极速扩容之下,面膜厂商嗅到了商机,积极谋求“械字号”,行业泥沙俱下。
有别于化妆品的审批注册路径,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拿到的是械字批号,在市场上,也有“械字号面膜”一说。
2
医美市场面膜增长飞快
轻医美的走红是所谓“医美面膜”受到市场欢迎的前提,而小红书、抖音等丰富的线上营销渠道是关键推手。
国民轻医美消费意识迅速觉醒,相对于高客单价、重决策的手术美容项目,大批求美者更青睐被称为“午餐美容”的轻医美项目。
根据《2024年度轻医美消费趋势白皮书》2024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预期超过3000亿元,轻医美市场贡献过半,已经超过重医美市场,成为医美中主流的美容方式。
在求美者完成光子嫩肤、激光祛斑、热玛吉等轻医美项目后,紧接着就要进行皮肤的修复。这催生了更为广阔的医美级别护肤品市场,医用皮肤修复敷料率先获益。
在中国专业护肤品领域,按注册类别分类,医疗器械类敷料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5.7%。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201.4亿元,2020-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7.0%。
可见,医用面膜市场增长快、空间大。
当下,医用面膜仍热度不减。仅仅是抖音这一个平台,“医用面膜”话题的播放次数就达到了1.4亿次播放。各路明星达人纷纷在各个社交平台为医用面膜站台。
![]()
按产品形式分,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分为贴片类和非贴片类,其中贴片类是指通过片状膜布等材料将精华液/成分液敷贴于皮肤上的产品,通常具备清洁、保湿、祛斑、美白、抗皱、修护、舒缓、祛痘等功能。按不同监管体系,又可以分为敷料贴类和贴、膜类(功能性护肤品)两种。一般而言,“医美面膜”即医用敷料贴片。
万联证券数据显示,中国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集中度高,市占率(按销售额计算)排名前7的品牌占据了全市场接近70%的份额,包括敷尔佳、创福康、可复美、荣晟、芙清、绽妍、可孚。
这一销量的增长离不开信息渠道的变革以及Z世代消费大军的加入。调查数据显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48.3%的Z世代获取美妆护肤信息的渠道是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41.1%的人则是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
越来越多的求美者选择了轻医美项目,也就有更多人接触到了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便利的线上分享平台成为产品口碑裂变的渠道,“医美面膜”成就一个庞大的市场。
3
用营销打穿C端
相较于妆字号面膜,医用敷料的利润空间更大,单片价格在20~50元左右,甚至更高。这导致在医用敷料生产环节,灰色经营空间也快速增大。
中国医疗器械在监管上实行分类管理,按风险程度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第一类(I类)、第二类(Ⅱ类)和第三类(Ⅲ类),此前,医用敷料可以在任意一类中注册备案。
相较于门槛较高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证,不少化妆品生产工厂会通过中介申请医用敷料一类证。据美商社调查发现,医用敷料自有品牌产品方只需注册10类医疗器械类商标品牌,设计完成后交给代工厂完成贴牌制作,品牌方摇身一变成为委托方,就能以总经销的身份来销售所谓“械字号面膜”。
敷尔佳,正是通过收购手握批证的哈三联全资子公司哈尔滨北星药业有限公司,从经销商身份转正为医用敷料生产商。
《大美界》对主流的医用面膜进行了调研,发现市场上取得三类临床器械备案的依然是少数派。
![]()
目前国内的医用敷料市场是二八法则,几家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其产品合规程度更高。
以敷尔佳为例,其产品矩阵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和化妆,医疗器械分类中主要有医用敷料产品,即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白膜、黑膜)、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液(次抛),以及喷雾产品,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液。敷尔佳的白膜、黑膜均已获批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批文。
而创尔生物旗下有创福康、创尔美品牌,前者用于创面的辅助治疗,以及痤疮、皮炎、湿疹等皮肤过敏疾病的辅助治疗,后者为化妆品品牌。创尔生物推出的胶原贴敷料、胶原蛋白海绵已经拿到医疗器械三类证,胶原贴敷料则拿到了二类证。
“医用面膜的概念打出去后,一些‘妆’字号产品假冒‘械’字号产品的虚假宣传也就出现了。”医美行业人士韩潇表示,除此之外,混淆医疗器械证的宣传也层出不穷。
“从监管层面看,如果以医疗器械的名义销售,就不得使用‘面膜’这两个字,如果要以化妆品的名义销售,就不得宣传产品具有医疗作用。市场总体还是比较混乱的。”韩潇说。
“身在械,心在妆”不是长久发展之道。审批流程上合规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其营销宣传策略需要更加审慎。因为长期以来,医疗敷料都存在包装模仿化妆品、产品备案/注册信息与宣传不符、宣传夸大失实等问题。
多位医美行业人士一致认为,核心还是要破解整个赛道“重营销、轻研发”的怪圈。原因在于,医用面膜作为医疗器械产品,首先是要保证医疗的安全性,再是要突出其功效的差异化,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站在当下的节点,作为让求美者们能变得更美的细分赛道,“医美面膜”市场依然足够性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