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作者 | 雨山
国庆假期刚过,医美材料领域再度传来重要融资消息——维纳丝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后文简称“维纳丝医疗科技”)正式宣布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怀格资本领投,翰驰基金继续投资。
根据企查查数据,维纳丝医疗科技成立于2025年1月,核心业务聚焦在丝素蛋白相关产品的研发,同年3月完成首轮天使融资,此次为其年度内第二轮融资。
《大美界》观察发现,自2024年以来,丝素蛋白在医美行业热度显著攀升,应用涵盖面膜、精华、注射针剂等多类产品。截至发稿,NMPA官网显示该类别产品境内注册证共27张,其中两类为三类证,其余均为二类证。
![]()
▲数据来源:NMPA官网 《大美界》制图
产品百花齐放的背后,行业已涌进维纳丝医疗科技、星月生物、复向美学、苏豪生物、江西丝科生物、创健医疗、起源生命、思元医疗、瑞益生物科技、湖北赛罗生物、浙江来益美生物、无锡雅信生物等一众创新企业。
作为医美行业重要参与者,维纳丝医疗本轮所获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其核心产品“纯丝素蛋白凝胶”的临床试验,并拓展后续产品管线。
产品井喷、企业扎堆、资本加码——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格局,丝素蛋白正在成为医美领域新一轮竞争的核心赛道。
1
医美材料新风口
市场竞争正加剧
丝素蛋白并非全新材料。
早在20世纪30年代,它已被用作手术缝合线应用于医疗领域;至1993年,美国FDA正式认证其为临床生物材料,标志着其现代医学应用的开启。
从来源划分,丝素蛋白主要分为传统的天然丝素与再生丝素,以及当前行业关注度较高的重组丝素蛋白。
具体而言,天然丝素指直接从家蚕后部丝腺提取、不含丝胶蛋白的白色半透明物质;再生丝素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天然丝素“再生”或“重塑”成新形态的蚕丝蛋白。
重组丝素蛋白并不从蚕茧中提取,而是通过将编码丝素蛋白的基因片段插入微生物或其他细胞DNA中,利用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目标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生产。
凭借来源的多样性及现代技术的支持,丝素蛋白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在皮肤修复与再生方面展现出优秀性能,迅速崛起为医美领域的新风口。
举例来说,作为敷料,丝素蛋白可加速皮肤愈合、缩短恢复时间、改善肤质并减少瘢痕形成,为受损皮肤提供全面护理。同时,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低免疫原性,能够显著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在复合凝胶应用中,丝素蛋白与透明质酸钠(HA)结合可促进透明质酸大分子凝胶化,延缓降解速度,从而优化填充效果并延长维持时间。相比传统纯交联透明质酸凝胶,添加丝素蛋白颗粒能有效延缓复合凝胶降解,延长其在组织修复与填充中的持续时间,提升材料有效性。
面对丝素蛋白广阔的商用前景,创新企业纷纷入局,目前拿下27张境内注册证,其中16张注册证为2025年获批,几乎为敷料与凝胶类产品
同类功能产品不断涌现,意味着市场竞争正持续加剧。因此,如何在大规模竞争全面展开之前,快速推进产品落地、构建更深层次的竞争壁垒,已成为企业必须应对的核心课题。
2
复旦大学博士领衔
突破丝素蛋白原料稳定性瓶颈
丝素蛋白赛道日益火热,投资机构正在加速入场。
维纳丝医疗之外,复向美学、江西丝科生物、湖北赛罗生物、创健医疗等国内创新企业近年来均获得资本青睐;在海外,Evolved by Nature先后获得由香奈儿领投的7000万美元融资,以及Senator Investment Group等机构参与的1.2亿美元融资。
资本助力下,丝素蛋白材料的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正不断加快。
以此次获得融资的维纳丝医疗科技为例,该企业围绕丝素蛋白完成了从原料处理、核心配方到制备工艺的全链路专利布局。据悉,旗下核心产品预计将于今年11月启动注册临床入组,并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纯丝素蛋白凝胶产品,与市面上现有复合凝胶形成差异。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企业,维纳丝医疗快速实现产业化背后,是一支具备产学研融合背景的团队。创始人龚祖光拥有近二十年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经验,长期致力于丝素蛋白医用水凝胶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龚祖光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师从邵正中教授,后者于200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其团队在2002年在《Nature》发表蚕丝力学研究成果,首次将中国丝素蛋白研究推向国际科学前沿。
在龚祖光博士的带领下,维纳丝医疗科技与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实现了从原料分子量控制、降解周期调节到力学性能优化的全链路技术突破,并通过智能化养蚕体系建立起可溯源的医用级蚕丝原料供应链,有力解决了行业长期面临的原料稳定性难题。
除核心凝胶产品外,维纳丝医疗科技也在布局水光针、软组织修复等三类医疗器械管线,并延伸至二类敷料与功能性护肤领域,从而打造丝素蛋白在再生医学与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平台化应用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此前获得融资的丝素蛋白创新企业复向美学,同样与邵正中教授密切相关。据该公司融资新闻稿件透露,其依托邵正中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近40年的丝素蛋白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团队近15年产业化经验,积累了数十项专利,目前覆盖了从丝素蛋白提取到产品制剂配方的全工艺产业链。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国内创新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丝素蛋白材料,正在加速走向国际舞台。
3
创新不止步
材料革新推动医美行业持续迭代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尽管基于丝素蛋白的医疗产品不断推出,但目前获批的主要仍为软质材料。
不少行业观点指出,随着硬质丝素蛋白临床试验推进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成熟,该类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从软质材料逐步扩展至硬质材料,例如人造软骨(如鼻梁假体)等
背后的意义在于,这将为医美等领域带来更丰富且更优的解决方案。
详细来看,在行业里,人造软骨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硅胶假体、膨体材料、玻尿酸和自体软骨等,但各自都有一定缺陷。
比如,硅胶假体价格较低,但强度有限、生物相容性一般,易出现透光、轮廓显形等问题;膨体材料强度优于硅胶,可生物相容性不理想,雕塑复杂度高,感染风险较高;玻尿酸强度佳,但价格较贵,且会慢慢被人体吸收;自体软骨移植隆鼻强度佳,生物相容性更优,但成本很高。
相较以上材料,丝素蛋白材料具有组织诱导性,可以和组织良好融合,同时强度及韧性可调,完美匹配鼻软骨性能,搭配负载消炎药物,也可以预防术后感染,同时具有低成本优势。
这意味着,丝素蛋白材料一旦革新,未来还能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势能资本的数据,以隆鼻手术为例,预计我国医美整形隆鼻手术2023年市场规模约206亿元,2027年可达约259亿元,2023—2027年CAGR约5.8%。
![]()
▲图片来源:势能资本
尽管前景广阔,丝素蛋白走向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挑战。
其一为成本问题。目前微生物发酵及下游纯化成本远高于蚕茧提取法。提高表达产量、优化发酵工艺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
其二涉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如何将实验室成果成功放大至工业级发酵罐规模,并稳定生产符合医疗标准的产品,仍需跨学科的工程学努力。
这些挑战已成为行业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命题。而一旦实现突破,丝素蛋白这座连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桥梁,必将从古老的蚕茧中破茧成蝶,为医美等众多领域带来全新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