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滨江故事 | 以艺术之智,筑时代之美

0
分享至

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堂名为“跨文化设计”的课上,师生们正在打磨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他们运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中国文化符号”在创新、创作下焕发新生。

许多有趣的作品应运而生,《吾带当风》便是其中一件。 “我们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以参数化的形式进行演绎与创新设计”,作品的主创成员们向记者介绍,由于竹编是具有韧性的,它的空间曲率和敦煌飞天丝带的飘延缱绻可以完美结合。将竹编工艺融入穿戴艺术中,既赋予了竹木材料新的美学体验,也将竹编这一古老艺术转化为一种行走的时尚艺术体。

除了“重塑非遗”,这一支师生团队,数十年以艺术为媒,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默默助力,本期的滨江故事,让我们走近团队领航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大美院副院长、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

今年47岁的金江波,生于浙江,曾是一名国画系学生。可纵观金江波的履历,从传统美术专业到后来转向计算机设计、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研究方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他一直在尝试新的艺术领域,走在时代变迁的浪尖上。

为了开拓交叉学科建设的新领域,培养面向“跨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后备师资人才,1997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选拔金江波前往日本研修多媒体设计管理。回国后,金江波成为国内最早的“数码艺术研究”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一。他开始筹备“数码艺术”专业方向的本科教学计划,并作为主任主持学院“国际多媒体事务所”的科研工作。2000年,美术学院正式成立数码艺术系,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培养数码时代的专业人才。

到了2007年,金江波为了让自己的学术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报考了清华大学“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博士毕业后的他选择回母校从教,“我的大半人生都是在上海大学度过的,也和学院的发展,美术革新的时代同步。”金江波饱含感情地说。

美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求,美通过艺术共享给所有人。从开始学习国画到踏入数字艺术领域,金江波一直在研究一个主题:“美应该如何表达和创造?应该怎么服务大众,并提升人们的生活、精神品质? ”


“为社会提供美的创造力!”

——这是金江波深思交出的答案,也成为了他与学生的共同目标。作为最早参与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的艺术家之一,金江波侃侃而谈:“当下的艺术家,应该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物质不富裕的时代,我们靠经典艺术的创作来引领精神塑造。但在物质发达的今天,艺术的外延很丰富,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意,离不开艺术与设计的介入。我们所强调的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艺术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提升生活品质的最基本的文化力量。”

201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金江波与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合作,完成中国共青团诞生地渔阳里“青春赞歌”纪念广场的创作。58米长、3.4米高的“青春赞歌”大型主题浮雕墙上,雕刻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群像;广场上的“青春足迹”,选取了1919-2018年期间16件共青团大事。

参观的年轻人,目光望向大型浮雕和地上散落的红星——有人以浮雕为背景拍照,有人一字一句念出红星旁的文字记录,还有人朝墙上的火炬敬了个礼……这不仅为青少年学子们的入团宣誓、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公共文化场所,更是一个基于城市历史文脉而打造的常设潮流空间。金江波将这种“城市的美”称为“有温度的美”,他与团队学生一起,用人文理念和艺术创意对城市风貌奉献出他们的智慧。

这一“以美带动地方重塑”的理念,不止于上海,也带去了广袤的乡村。2018年,金江波主导的“乡村重塑,莫干山再行动”,邀请众多艺术家、青年师生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起,围绕莫干山“竹、泉、云”等主题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打造出一个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活与艺术碰撞、乡村与世界对话的新平台。

“我们对乡土的解读和重塑,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搞一场艺术活动,而是一次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探索。”金江波说,他希望利用美术学院的人才及专业优势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行业资源,挖掘乡村文脉的资源,把握乡村景观的独特优势,用艺术来介入城乡的文化生态、生活样态和产业业态的转型。

当下,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升温,上大美院的“公共艺术计划——美丽乡村项目”已在长三角地区设计了25个美丽乡村。接下来,团队计划以文创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创小村”村落群。推动文创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服务于乡村生活的主要发展方向。

他坦言:“乡村振兴不仅要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也包括文化自信。从这个层面上讲,艺术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实现方式,因为它是有机的、绿色的、柔性的。用艺术来感染和感召更多人参与当地建设,让更多人能够感受这种生命力,这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所特有的价值。”

如果说,工业革命带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线的建设。而美的时代,则是个性解放、精神消费、追求差异的时代。

2021年,当《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发布之后,金江波在创作实践中也把目光投向另一个更深远的地方——数字艺术创作,他深切感受到“人类正在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用数字化的方式讲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这是大趋势。”

多年来,上大美院和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组织设立各种非遗研修班开展跨界合作,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校师生以及时尚设计师等群体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金江波说:“我们提出的口号和理念,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手牵着设计师,一手牵着艺术家,同时联结师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家共力的条件下焕发出更多魅力。”

在去年的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一位手持西湖绸伞的听障少女翩翩起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而在主火炬塔下的台阶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珊正在专心致志地绘制绸伞。

2022年,罗珊参与了上海大学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的学习。在这里,她接触到了AI绘画,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了伞面图案制作中。 结合社会风尚热点的绸伞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应用场景广泛,制作过程也比使用传统绘画或刺绣更为便捷。

2024年10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受联合国邀请,金江波远赴联合国纽约总部参访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同年11月29日,由金江波总策划的“海上繁花”国际手工艺展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美术馆举行。展览呈现了全球手工艺的蓬勃发展,从手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到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展现了全球手工艺的丰硕成果。展览同时展出数十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吸引数十位传承人参与,充分展现了上海城市的都市文化魅力以及中国文化自信和世界表达。

今年,金江波团队成功申请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文明互鉴·和美共生:东方传统工艺当代美术展”,并计划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一场特展。通过现场展演交流、学术论坛与教育合作等活动,全方位、全景式地彰显中国审美价值观,实现国际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的时空对话。

“美是多元的,它既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个城市永远有一个师生团队,努力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创造与创意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彰显了艺术超越国界的凝聚力。

喜报!宝山这位老师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宝山新增两家市级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超圈粉→

村咖、猫咖、新药园……每处都戳心巴,更有稻田小火车载你寻诗意

记者:马萧

编辑:陆天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宝山 incentive-icons
上海宝山
上海宝山发布
47588文章数 126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