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周萍
一个人总有些爱好,我的一项爱好就是看报纸。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论是周末的清晨,夜晚的书桌,还是在飞机上,在旅店里,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找出一张报纸看上一番。我觉得报纸上刊载的信息是鲜活的,每天都不一样,且内容丰富,既可以了解天下大事,还能增长知识。
2025年7月1日,我的微信朋友圈被多位编辑、记者发的“征文‘相伴四十载 开放迎未来’我与衢报的故事”刷屏,才猛然发觉我居然有那么多原衢州日报社的好友,尽管很多我们素未谋面,但肯定就某一条发表在衢报上的消息、图片、评论、散文交流过。
原来,我日积月累的读报爱好,通过摘抄与写作所留住的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翻完报纸,或是按照裁剪下来的文章风格仿写,或是根据自己刚刚写下的关键词展开创作,沉浸于写作中,也许艰难卡壳,也许一气呵成,都成为脚下的垫脚石,让我有朝一日有机会将我的文字铅印在报纸上。最终,让热爱成为了职业,我转岗成为单位的一名宣传干事,天下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呢?
尽管我没有见过衢报多位老师本人,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他们所编辑版面的熟悉。因为喜欢优美的文字,罗东哲老师的文字,我每次看了还不过瘾,还要轻轻地念上几遍才行;因为喜欢写散文,陈炜老师的《橘颂》《三衢道中》版面,是我拿到当日报纸首先阅读的版面;因为喜欢评论,郑晓纲老师的《朝闻暮语》版面总能给我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因为喜欢历史,《人文周刊》《名城故事》成为我逼自己一定要完成的阅读课;因为工作原因,我不放过王继红老师的《工业》版和本地新闻版上面的任何一条消息,希望我的投稿正好切中版面要求……
悉闻衢报复刊四十载,轻轻翻开我的剪报本,细数自己在衢报上发表过的文章,从2003年开始,居然也达上百篇了。从最开始的短文《老公租车》《手机丢了》,到巫少飞老师编辑的日报整版《老报纸中的黄坛口水电站》,我笑称:这可能是我写作生涯的天花板了。
新时代,阅读方式变了,但看《衢州日报》的习惯并没有变。手机里多位衢报编辑老师推的微信,以及“三衢客户端”手机版让我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但是,每个休息日,晨起做一顿简单的早餐,收拾一下家里卫生后,我会特意烧一壶水,用100℃的沸水冲泡一杯咖啡,然后静坐书桌前,拿出未翻阅的《衢州日报》《衢州晚报》,一张张阅读起来,已然成为我生活中最珍视的仪式。
四十载春秋,衢报陪我见证时代变迁,我伴它细数字里行间的温度。未来或许还有更多新的故事,但我知道,只要展开那张报纸,那份熟悉的温暖便依旧在掌心萦绕。
(作者系浙江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衢州日报》资深报友,现供职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衢州乌溪江分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