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晟自曝学生时代曾遭受孤立的经历,这绝非仅仅是个人创伤的简单披露,更深刻地展现出校园霸凌所具有的隐蔽性、长期性特征,以及其对个体命运轨迹产生的深远影响。
实际上,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曾在校园中遭遇过霸凌。有些人幸运地走出了这段阴霾,而有些人却一生都被困其中,难以挣脱。李晟的经历,清晰地揭示了校园孤立这种“软暴力”的独特特点。与身体霸凌会留下明显的外在痕迹不同,校园孤立是通过集体心照不宣的疏远,对受害者造成精神上的压抑。这种伤害常常被成人世界所低估,从李晟的情况可见一斑。多年后中医为她把脉时,仍指出她“童年心事重”,这表明当年的创伤已深深嵌入她的身心反应模式,甚至在生理层面都留下了印记。
![]()
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这样的经历会重塑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在《浪姐6》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晟习惯性地“往后躲”,对他人的善意反复确认,显得极为敏感。这些表现正是她早期被孤立后形成的防御机制。即便如今事业有成,那种“不配得感”依旧如影随形,在关键时刻影响着她展现自我。
李晟提及,自己曾因思想品德课成绩的差异而遭到排挤,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某些环境中对“一致性”的过度推崇。当个体在特长、性格或认知方式等方面偏离群体规范时,便极易遭受系统性的排斥。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马思纯曾因体型问题而受到欺负,阚清子则因美貌被老师无端污名化。这些事例无不表明,霸凌行为往往针对的是个体的“差异性”,而非真正的过错。
值得关注的是,受害者常常会将问题归咎于自身。多年之后,李晟仍在反思自己“想太多”。这种向内归因的方式,固然有助于自我反省,但也可能导致自我苛责的持续延续。实际上,对于孤立事件,我们更应反思的是群体包容机制的缺失。
从演艺表现的角度来看,早期的创伤经历既可能对艺术表达形成限制,也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共情能力。有观点认为,李晟所塑造的小燕子“眼神小心翼翼”,这恰恰是创伤后谨慎特质的外在体现。然而,她在《浪姐6》中演唱《诀爱》时所展现出的情感穿透力,或许又源于她对疼痛的深刻理解。
这充分揭示了创伤效应的两面性:它既可能压抑个体的本能活力,却也能孕育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敏锐洞察。
李晟最终凭借事业上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然而,并非所有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都能如此幸运。当下,真正亟待改变的是社会在校园关系认知上存在的误区。
成年人常常低估儿童社交的残酷程度。正如英剧《混沌少年时》所揭示的那样,在孩子眼中一句简单的“不和你玩”,都有可能引发极端的后果。单纯依靠批评和惩罚来处理校园孤立问题,效果往往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像案例中老师采用调换座位、引导学生共情等方式,则更为行之有效。
李晟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校园孤立绝非所谓的“成长的代价”,而是一个需要系统性应对的教育议题。个体的疗愈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构建包容的校园文化,让差异性成为促进学生共同成长的滋养,而非遭受排挤的缘由,才是解决校园孤立问题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