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价值事务所』可关注并“星标”本号。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988篇原创文章”
在前一篇讲CXO的文章“”中,所长给大家介绍了现如今CXO的一个极大预期差,即绝大多数人还只将 CXO 视为创新药产业链的配套环节,是跟班的角色,却忽视其早已通过努力达成了类似Biotech“ License-out ”的效果,再叠加其投资版图,已然成为创新药产业链价值分配的最核心玩家。
甚至在 AI 加速药物发现的未来,这种多管线、高成功率的优势还将进一步放大,头部CXO或许会蜕变为创新药领域的工业孵化器,形成批量产出“ License-out” 的规模效应。
今天所长就同大家掰扯一下为什么创新药产业链最大的赢家会是CXO,为什么国内的CXO会这么强、能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打破了全球人民对传统CXO的认知,甚至未来还可能进一步演化成全球医药行业最不可忽视的存在。
01
价值事务所
CXO获胜的秘密
首先,所长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药明康德2024年的研发人员结构图(2025半年报没有这张图,就还是看2024的,后面的企业全部拿2024对比),从下图可以看出,药明康德的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达80.7%,有足足3万多人,其中硕士就有1万人,博士都有一千二百多人。
![]()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找一家药企做个对比,下图为国内头部疫苗企业康泰生物的研发人员情况,康泰的研发管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的第一梯队,拥有专利 80 余项,在研品种近30 项,尤其在联苗领域,可以说是国内优势最突出的。然而康泰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也就不足20%,其中硕士只有102人,不到药明康德的百分之一,博士更是只有8个,不足药明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
康泰生物的情况算是代表了国内绝大多数药企的现状,别看现如今学历贬值,博士好像也不太值钱了,但一家普通的药企想招个博士还是很不容易的。所长一个大学学妹此前博士毕业收到的其中一个offer来自我武生物,我武给出的待遇可以说是她一众待选offer中最好的,但却是她最不想考虑的,因为觉得没啥知名度,而且一去就让她开辟新业务,她自己都是初入职场,两眼一抹黑,再自信也没有把握直接就能挑大梁,很怕不成功反而砸了饭碗让简历不好看。
如果康泰生物还不能代表啥,毕竟只是一家百亿级别的上市企业,那我们再看看恒瑞这个公认的国内医药老大哥。
恒瑞的研发人员构成一看就比康泰好了无数倍。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27.66%,大体只有药明的六分之一;硕士有2580人,是药明的五分之一;博士有690人,也就是药明一半的样子。
![]()
一切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人来干的,研发水平的优劣和创新能力的高低,究其根本,其实还是和研发人员的整体水平挂钩。
创新药行业虽然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也是靠人去堆的,只不过得是工程师。说白了,创新药的研发就是拿那些可能的靶点一个个试,再进一步就是将那些理论上看上去可行的靶点来个叠加组合,以期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或者对已有的药品进行改良,换一个基团或者将一些基团挪个位,看是不是有可能出现更好的效果。
这些全都需要用工程师靠严谨的实验一个个尝试。
所以,为什么头部的CXO如药明会这么强?因为人家的工程师数量多!为什么端到端一体化的全产业链CXO是我国的发明,为什么直到现在能抄药明作业的也只有国内CXO?因为海外的生物医药人才稀缺且昂贵,可国内的生化环材专业属于四大天坑。
根据所长某个在药明康德上班的同学的说法,药明去高校招人都是一个班一个班地签。
一开始药明们只是通过工程师红利做外包,但当他们将整个创新药产业链一条龙所有服务全打通,具备将一款创新药从最初的成药推进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部能力时,就已经拥有了亲自下场做创新药的资格。
只是他们不愿意罢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是否划算的问题,毕竟药品推进到临床3期后就需要非常多的钱,而且销售也是需要补齐的短板,此外,如果自己亲自下场参与做药,客户们肯定也不会高兴。
而且所长认为,如果药明们真的亲自下场做药,那可能反而把路走窄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看下文。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在《价值事务所》后台消息对话框回复“价值宝库”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
02
价值事务所
产业赋能平台
其实照药明们现如今的打法,未来的道路是成为产业赋能平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包CXO,产业赋能平台的空间可比亲自下场做药大多了。
什么叫产业赋能平台?
这里所长想先举一个贝壳的例子,《价值事务所》此前介绍过贝壳“”,没读过的朋友可以通过传送门回去学习。
贝壳的前身是做二手房撮合交易的链家,链家相当于是产业链中的一家“封闭式”企业,也可以类比为医药行业一家较大的老牌药企,这样的企业还是有前景的,但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因为等大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受限于行业本身的特性,从而难以实现增长。
其实当一个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阿尔法很多时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反而需要借助的是你身后那个平台的贝塔(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借助公司这个平台,待成为公司高管后能不能再往上走,就要看公司能否再往上走,企业、行业、国家亦是如此)。
当链家晋级为贝壳时,就相当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行业往上走,从而打破曾经的天花板。
贝壳对全产业所有公司(包括之前的竞争对手)开放了链家内部的房源系统、运营管理经验、经纪人作业工具、人员培训体系等过去赖以取胜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希望借助贝壳平台向行业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帮助其他中介公司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品质升级。
在把内部资源开源后,贝壳又把房屋中介业务从获取房源到完成签约这一完整的服务链条切分为十个节点,一单完成之后就把佣金进行切分,对服务链条上的每个节点进行佣金的二次分配。
![]()
资料来源:iFinD
换句话说就是,贝壳通过将产业资源进行整合,用一种全新的模式让过去的多方共输(大家都是竞争对手,卷价格的同时也坑蒙拐骗客户)变成多方共赢,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完成了由一个封闭式企业(链家)到一个开放式、合作共赢、赋能式的贝壳平台的蜕变。
自此,公司赚取的就不仅仅只有佣金,还有整个行业的佣金。当他出手规范了行业后,就可以携带更多的行业资源向行业发起更深层的挑战,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贝壳的业务从二手房、新房发展到现在的租赁、家装,甚至可能拓展到产业链金融、物业等领域。
![]()
资料来源:iFinD
这就是所长想说的,做一个为产业进行赋能的平台的前途其实比做一家封闭式企业要好得多。
如果贝壳现如今还是链家,那所长对他就不会这么感兴趣了,正是因为链家变成了贝壳,所以大家才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他。
同理,如果药明们本已具备发展为产业赋能平台的潜力,又退回去自己做药、做一家封闭式企业,那所长就要瞧不起他了,这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路走窄了。
如果他没有,继续往产业的深处走,比如自己下场做投资、帮客户介绍客户,努力变得更强的同时,更好地赋能产业的各个环节。
那药明们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这里所长也畅想一个未来可能的方向,都知道细胞基因疗法是未来,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是由表及里的,而细胞基因疗法又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定制”,即千人千疗法,不一样的人哪怕感染了同一个病毒,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一旦这样的“定制”成为常态,那相应的定制药品生产企业便不可避免地会同患者直接接触,也许药明未来会直接由药入医,开设类似医院一样的“治疗中心”,从给创新药产业链赋能再次进化给终端的医务人员赋能。
另外,由于药明们掌握了大量的生命密码相关的数据,比如基因以及现在我们不知道但未来可能被发现的其他密码(生命的奥秘绝不仅仅只在基因中),他们也许可以造出构建人体的一切“零件”(造生命还是不太可能,关于这点所长就不详细阐述了,生命需要中阴身参与,懂点佛学的朋友应当清楚),就如《未来简史》中畅想的,到了一定时候,人就像“机器人”一样可以更换一些“零件”,新的“零件”就同原装的一样好用,甚至功能上还更好,药明们的“治疗中心”也许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幻想。
嗯,抛砖引玉结束,剩下的大家可以自由YY。
不要觉得这是天马行空,仔细想想并非不可能,现如今的人工晶体可不就是人类晶状体的替换,只不过现在最先进的人工晶体也和原装的差着十万八千里罢了。
这里也强烈推荐大家看看《未来简史》,里面的很多畅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不然也不会成为全球畅销书,如果未来那里面描绘的画面成真,从目前的角度看,最有可能让这些场景落地的企业可能还真的是像药明这样的产业赋能平台。
说到这里,所长再讲一句,现在药品和器械是分家的,但未来他们的路可能会走到一起去。正如人工晶体如今被视为医疗器械,待人类真的对生命的密码破译到一定程度,器械和药品的边界就会被打破。
03
价值事务所
药明系从单纯做外包进化到现如今达成批量产出类似Biotech“ License-out ”的效果,其崛起的本质是“工程师红利” 从量变到质变的兑现—— 凭借规模化的高端人才矩阵(超 3 万研发人员中硕士博士占比近 40%)构建的全产业链技术闭环,将传统外包服务升级为创新药价值创造的核心枢纽,最终实现从 “成本洼地” 到 “技术高地” 的产业跃迁。
如果他们能更进一步(现如今其实也在往这个方向演变),打破传统封闭式药企的“研发 - 生产 - 销售” 线性思维,转而构建一个 “资源聚合 - 能力输出 - 价值共享” 的生态网络,就像贝壳让房产中介从 “零和博弈” 走向 “生态共赢”一样,让创新药从 “单点突破” 进化为 “系统作战”。
那么,在未来,当 AI 加速产业变迁、细胞基因等底层生命科学认知得到突破、器械与药品的边界逐渐消融时,药明们作为“产业基础设施建造者” 的价值必将被无限放大,不再是产业链的配套环节,而是定义规则、整合资源、孵化未来的核心引擎。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人类真正破解生命密码的时刻,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被视为外包服务商的头部CXO 企业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技术积累中悄然成为了推动医疗革命的隐形掌舵者。而这场变革的终极图景,可能正如《未来简史》所预言的那样:当技术与平台完成对生命规律的系统性解构,人类对健康与长寿的追求,将不再依赖于某个天才科学家的灵光一现,而是成为可规模化生产、可精准设计的 “产业标准品”。
这或许就是头部CXO们可能为医药行业埋下的最深伏笔 —— 不是制造药物,而是重构生命的可能性。
过往文章合集:
10月24日晚上7点半,所长vive将举办一场公开直播,与大家聊聊“如何抓住这个超越2007年高点的大牛市”,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
1、
2、
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