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堂之上,杨振宁先生的遗像静静摆放,照片里的他目光温和,一如生前与儿女们闲谈时的模样。杨光诺兄妹三人身着素衣,与含泪的翁帆并肩而立,接受着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的慰问。
![]()
那些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人里,有白发苍苍的学界同仁,有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还有深受他精神感召的普通民众——他们或许未曾与先生谋面,却都因“杨振宁”这个名字,与科学的光芒、家国的情怀紧密相连。
![]()
追思会上,杨光诺走上前,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却字字清晰:“父亲的一生,是献给科学的一生,也是装满大爱的一生。他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照亮了物理世界的迷雾,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改写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更用一生的奔走,为中国的基础科学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
”他抬手拭去眼角的泪,转头望向翁帆,“而在父亲人生的最后二十一年,是翁帆女士,用陪伴与坚守,让这份伟大有了最温暖的底色。”
翁帆捧着一束白菊,指尖轻轻拂过花瓣。二十一年的朝夕相伴,是清华园里清晨的太极身影,是书桌前逐字逐句的论文校对,是深夜里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更是精神世界里无需言说的默契共鸣。杨振宁曾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而翁帆也在岁月里渐渐明白,这份爱“是成全而非占有”。
![]()
如今,这份默契化作了灵堂里无声的相守,她望着遗像,仿佛还能听见先生曾笑着对她说:“等我离开,你可以再结婚。”那份通透与珍视,成了她此刻心底最坚实的力量。
![]()
前来吊唁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学者们,还记得杨振宁先生为引进人才所做的一切——他捐出自己在清华的全部工资,力邀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加盟,牵头设立科研基金,把创办高等研究院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
![]()
一位老教授感慨道:“先生不仅留下了震撼世界的学术成就,更留下了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说自己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心,这份底气,我们会永远珍藏。”
![]()
灵堂外,秋风轻拂,卷起几片落叶。杨光诺兄妹围在翁帆身边,轻声安慰着这位陪伴父亲走完最后旅程的“恩人”。他们知道,父亲的科学遗产早已融入人类文明的星河,而他用一生诠释的爱与责任、坚守与奉献,也已成为这个家庭最宝贵的传承。
![]()
正如翁帆在悼文中写下的那样:“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写满了科学的赤诚,也写满了人间的温情,将永远被铭记,被传颂。
每日更新,点点关注不迷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