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张峰 程淇 杨潇
在鄂北山峦环抱处,坐落着一个被誉为“现实版桃花源”的村庄——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这里,百年石屋错落有致,千年柿树虬枝盘旋,万亩茶园碧波荡漾。昔日偏居一隅的传统村落,如今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出一条以农文旅融合驱动生态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年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
生态资源赋能,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步入桃源村,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参天古木掩映着古朴院落,深秋虽已过了柿子最繁盛的季节,但仍有金黄果实如小灯笼般缀满枝头。尤其是一棵历经三百余年风雨的古柿树,即便曾被雷劈得只剩薄薄一片躯干,依然顽强地年年挂果,成为村庄坚韧生命力的象征。
![]()
这些自然馈赠,曾是桃源村“沉睡的资产”。近年来,村党支部敏锐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精心保护着万棵柿子树,尤其是600余棵百年以上古柿树,并整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万亩茶园资源,让“千年柿树、万亩茶园”从风景变身“钱景”。
![]()
“村里自然资源变成了致富宝贝,”村党支部书记汪洋介绍,除了古树茶园,村里还保留着200多间百年石屋。这些石屋经过精心改造,化身成为“行云山旅·桃源民宿”群。石墙木梁,雅致庭院,几十年生的藤蔓自然垂落,山间野花点缀室内,无论从哪个角度取景都宛如画卷。民宿开业仅一年多,便凭借口口相传的好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党建引领治理,凝聚发展合力
乡村的蝶变,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与强大的组织引领。桃源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由党员或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组建了理论宣讲、乡风文明、护林防火、文化旅游四支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向善向好,为文旅发展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环境。
![]()
在发展经济上,党支部更是发挥了核心作用。村里注册成立了广水市首批乡村合作公司,整合资金、资产、资源“三资”作价700万元入股,统筹耕地、旱地、山场林地逾万亩,通过承包经营、房屋出租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民生福祉是发展的落脚点。党支部积极为村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利用撂荒土地的沙壤土质,发展茶叶、黄桃等产业,将400多亩茶园、黄桃园的日常维护和采摘劳务提供给130多名待业人员、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其中脱贫户超过80名。“十一期间四个停车场全停满了,游客每天上万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蓬勃的旅游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宽生态致富路
桃源村的发展,并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一条以农促旅、以文兴旅、旅强农文的深度融合之路。
在基础设施方面,桃源村大力提升旅游品质。对外,总投资5256万元、全长7.9公里的“桃南线”已建成,西接107国道,东联大悟县,打通了旅游交通动脉。对内,完成了7.5公里通村公路改造升级,修建了3公里沿河游步道,改造了多个特色湾落和石屋群,新建了600亩观光采摘园。
![]()
在产业规划上,村里正按照“农文旅”融合理念,着力打造“十里花溪、百年石屋、千年柿树、万亩茶园”四张旅游名片。未来三年,计划在现有40间民宿基础上,分五个片区打造床位总数超200张的民宿集群,完成闲置房屋向高品质民宿的转化,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石屋群中,除了住宿,还嵌入了餐厅、酒吧、书房乃至可望远山的游泳池,业态日益多元。村里自产的茶叶也正在申请“武胜关”品牌,3家茶叶加工厂助力产业升级。
从默默无闻的传统村落,到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湖北省“旅游名村”等多项称号的明星村,桃源村的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只要找准路径,那些古老的石屋、沧桑的柿树、连绵的茶园,都能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化作滋养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的“桃源胜景”。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