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防务新闻网》10月20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排灯节期间登上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发表了一系列极具煽动性的言论。他宣称,“维克兰特”号是“印度制造”的巅峰成果,数月前仅是“维克兰特”这个名字,就让巴基斯坦陷入“彻夜难眠”,甚至能直接“粉碎敌人的勇气”。
![]()
随后,莫迪还高调吹嘘“辛杜尔行动”期间印度三军的“战绩”,称海军成功向巴基斯坦“灌输恐惧”,陆军展现出无畏勇气,空军则凭借高超技巧“击败”对手。这番言论的夸张程度,堪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口嗨”风格,但与事实相去甚远,且不论印度空军在该行动中的明显失利,就连被大肆吹捧的印度海军,当时也未发挥关键作用,更别提“维克兰特”号本身,其实际状态与“威慑敌人”的定位严重不符。
作为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建造历程堪称“拖沓典范”:2005年开工,2013年下水,直至2022年才正式交付,建造周期近20年,横跨多届印度政府。期间,技术难题、预算超支频发,导致项目屡次延误;舰体设计存在先天缺陷,无法搭载弹射起飞的大型预警机,仅能配备普通舰载战斗机;原本计划自主研发的雷达、推进系统、战斗管理系统等核心模块,最终因技术壁垒不得不依赖外部采购。
![]()
更严重的是,“维克兰特”号还长期受舰体裂纹、雷达调试失败、海试反复受挫等问题困扰,即便正式服役,也未能达到完整战备状态,沦为“边用边修”的半成品,单从航母本身性能来看,显然不具备“吓住敌人”的实力。
舰载机作为航母战力的核心,“维克兰特”号的配备更是漏洞百出。其搭载的米格-29K在印度服役期间事故频发,妥善率长期低于50%;近期曝光的俄方内部文件进一步揭示,俄罗斯向印度交付的米格-29K存在雷达性能虚报问题,实际无故障运行时间远低于合同标准,甚至用于统计性能的飞行小时数据也涉嫌造假。
印度海军早已察觉这些问题,且已暂停该机型的新采购,但因替代选项匮乏,“维克兰特”号至今仍需依赖米格-29K维持“战力”,若这也能称之为战力的话。回溯今年“辛杜尔行动”,即便印度宣称海军“全力部署”,以米格-29K的妥善率推算,当时可投入作战的机型不足10架,根本无法执行实质性的对地、对海打击任务。如此看来,莫迪口中“粉碎敌人勇气”,或许只是让对手因荒诞而发笑。
当然,相较于印度国产“光辉”战机连实战部署都不敢尝试的情况,印度敢于将“维克兰特”号派往任务区域,勉强可算作一种“进步”,但莫迪对其进行过度吹嘘,实则毫无必要。
显然,莫迪的这番宣传并非基于客观的军情分析,而是出于明确的政治目的——借助军队形象撬动民意。在印度政治语境中,国防项目是民族自信与“印度制造”计划的象征延伸,通过渲染“军事胜利”,能轻易激发民众对“印度崛起”的认同。
从“光辉”战机到“布拉莫斯”导弹,再到如今的“维克兰特”号航母,莫迪政府一贯擅长将国防装备包装成“胜利符号”,至于装备是否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并不重要,关键是能为宣传提供素材,就像其暗含的逻辑:“光辉”战机没被击落、“维克兰特”号没被巴基斯坦攻击,就是“成功”。
![]()
但这种脱离现实的浮夸宣传,短期或许能提振民气,长期来看危害极大。一方面,它会误导军政决策,导致印度在战时高估自身威慑力、低估对手反制能力;另一方面,会让公众对“印度制造”的信心逐渐失真,一旦实战中暴露问题,不仅会严重打击士气,还可能引发对整个国产军工体系的信任危机。
从提振自信到陷入自负,再到最终“掩耳盗铃”,这正是战略泡沫形成的典型路径。如今的“维克兰特”号,已从一款国防装备沦为政治装饰品,成为印度上下共同的“战力幻想道具”。对一个国家而言,能力不足尚可弥补,不愿面对现实才是最大危险,若继续沉迷于虚假宣传,未来“维克兰特”号若遭遇实战重创(航母的损伤远难像战机被击落那样掩盖),印度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公信力崩塌的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