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让所有献过爱心的人都坐不住了!
![]()
一位女士在直播间闲逛,竟然刷到一件眼熟的衣服,怎么看都像自己多年前托朋友捐给山区的那件。为了验证是不是自己眼花,她花了88.89元下单,收到货后彻底懵了:不仅衣服是原来的衣服,连那颗因为少了水晶扣子而由家里长辈亲手缝上的替代扣子都原封不动——这不就是自己当年捐的那件衣服吗!
这下可好,谁来解释一下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有人打着捐献爱心的名义倒卖衣物敛财?
![]()
![]()
![]()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件衣服可能经历的奇幻漂流。
第一种可能,它压根就没出过城。
很多人习惯把旧衣服塞进小区里那些来历不明的回收箱,但你知道这些箱子的背后可能是公益组织,也可能是商业公司吗?根据澎湃新闻此前的调查,一些商业回收公司会以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实,将回收的旧衣分拣后,成色好的转手卖给二手平台,只有破旧的才会进行环保处理。
![]()
![]()
第二种可能,衣服确实到了山区,但拐了个弯又出来了。
这倒不一定能怪接收方,可能是中间商搞鬼。有些回收企业把旧衣打包卖给边境贸易商,这些衣服经过简单处理后就流向了海外市场。或者像三年前新华网《旧衣回收是公益还是生意?回收的衣服都去了哪?》一文中揭示的,大量“古着孤品”其实就是通过这些渠道进入销售终端。
![]()
![]()
![]()
![]()
这件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完美戳破了我们对于慈善捐赠的想象。
我们总以为捐出去的衣服会顺利到达山区需要的人手中,但现在的事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它可能正在某个直播间里,被主播喊着“家人们,捡漏了”,然后以88.89元的价格等着你买回来。
不过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件事还意外揭开了直播间“尾货孤品”的遮羞布。那些被主播吹得天花乱坠的“外贸原单”、“品牌样衣”,保不齐就是你去年捐出去的那件羽绒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旧衣物超过千万吨,综合利用率却不高,这中间的巨大灰色地带,成了某些人眼里的金山银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捐出去的衣服会变成商品?根源在于监管缺位。目前我国对旧衣回收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谁都可以在小区放个回收箱,收来的衣服去哪里、做什么,全凭企业自觉。这种靠道德维持的运作模式,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
![]()
![]()
![]()
非洲二手衣物市场
![]()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乱象就否定整个公益事业。
正规的慈善组织还是有严格的流程保障的,比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都会公示物资去向。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辨别:捐衣服时尽量选择官方渠道,避开那些连资质都说不清楚的野生回收箱;购买“古着”时也要多留个心眼,多想想这件衣服的前世今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