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商场如战场,人情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今天还能握手言欢、共谋发展,明天或许就对簿公堂、分道扬镳。近期网络上频繁出现“王健林”与“万科”并列的消息,稍加留意便不难猜测,大概率又是资金链紧张的老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涉及巨额欠款的风波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
事实果然如此。曾携手打造“长春国际影都”的两大巨头——万达与万科,这对昔日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因债务纠纷彻底撕破脸皮。拥有千亿身家的王健林竟被曾经的合作方万科正式提起诉讼,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为何曾经并肩前行的伙伴会反目成仇?究竟是什么让这家一度风光无限的企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息来源,相关参考资料将在文末统一列出。
两次豪赌两次失约
万达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早有端倪。早在其两次涉足资本市场并对赌协议违约时,就已经动摇了资本市场的根本信任体系。这种对投资者承诺的反复违背,为今日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16年。彼时仍处于巅峰状态的万达商业,为了追求更高的估值空间,决定从香港退市,并向众多投资机构立下军令状:务必于2018年8月前完成A股上市。若未能兑现,则不仅退还本金,还需以年化12%的利率回购股份。
这并非轻描淡写的口头约定,而是一份沉重的财务责任。最终结果众所周知,由于政策监管趋严,A股大门始终未能打开。原本信誓旦旦的承诺,演变成一笔高达300亿元的巨额回购义务。短短数月内,这笔款项几乎耗尽了万达全部流动资金,成为其首次严重背离信托责任的关键节点。
![]()
一次失误尚可归咎于外部环境,但万达却在同一陷阱中再次跌倒。2021年,为推动珠海万达商管上市融资,王健林再度签署新的对赌协议,承诺必须在2023年底前实现IPO目标。
![]()
这一次,通过引入太盟投资等战略投资者,万达虽勉强避免了即刻赔付的风险,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失去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尽管表面上渡过难关,实则仍是又一次未能履约的表现,本质上是对新一批出资人信心的又一次透支。
![]()
这两次失信行为的累积效应,在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估中得到了明确体现。某知名评级公司在当年9月发布公告,将大连万达的主体信用等级下调至CCC+。这一评级意味着企业已处于违约边缘,除非获得外部强力支持,否则极有可能无法履行偿债义务。
![]()
此后,万达试图转向非公开募集基金寻求出路。内部测算显示,其品牌价值相较鼎盛时期已缩水超过四成。综合各类风险因素后,预估项目内部收益率不足6%,对于专业资本而言,这样的回报率毫无吸引力,导致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
![]()
从合作伙伴到债主
信用体系的崩塌,迅速引发了整个商业生态的连锁震荡。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万达与万科关系的破裂。这场决裂不仅是两家企业的矛盾升级,更象征着顶级合作方耐心的彻底耗尽。而在更广泛的产业链条中,这种疏离表现得更为直观且残酷。
![]()
那些曾长期承接万达广场装修工程的供应商感触尤为深刻。过去,工程款项通常在90天内到账,如今拖延至180天已成为普遍现象。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收到付款,也常常不是现金,而是一张需自行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变现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
久而久之,行业内悄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再承接万达的工程项目。金融机构向来嗅觉敏锐,保险公司也开始迟疑,拒绝为万达新建项目的施工环节提供保险服务,理由是潜在风险过高,难以把控。
![]()
为万达影院供应放映设备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悄然收紧了融资审批标准。就连入驻万达广场的品牌商户也开始重新评估合作关系,多个原定的门店翻新和扩张计划被紧急叫停。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平台之中。
![]()
曾经,万达广场被视为客流与收益的保障,如今却因信誉缺失逐渐失去吸引力。昔日的支持者正逐步转变为潜在的债权人,王健林本人的形象也从财富象征转为风险标签,使得万达的资金周转愈发艰难。
![]()
没人信的新项目
为了扭转颓势,王健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轻资产文旅”模式的推广。该模式听起来颇具前景:万达不再大规模购地开发,而是专注于品牌输出、策划设计与运营管理,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
![]()
理论上,这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理想商业模式。然而,这一模式赖以生存的核心基础——市场信任,恰恰是当下万达最为匮乏的资源。
与此同时,王健林个人也在全力以赴。他频繁深入一线,足迹遍布哈尔滨、洛阳、新疆等多个城市。每到一处,他都激情澎湃地描绘宏伟蓝图,宣称项目落地后将带动上千亿规模的文化旅游消费增长。
![]()
地方政府接待热情有加,毕竟“万达”这块牌子仍有历史余温。可一旦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对方态度立刻变得模棱两可。各方心知肚明:如今的万达早已今非昔比,谁还敢轻易把财政或政策资源押注在一个信用受损的企业身上?
一旦签约后万达无法履约,最终影响的将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江西某地的一个文旅度假区项目就是典型例证:双方已基本达成一致,仅差最后签约,却因银行拒绝放贷而被迫搁置。
银行方面的回应直截了当:没有重资产作为抵押,谁也无法确保万达能成功运营该项目?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王健林希望通过轻资产模式获取融资,但资本市场因其过往失信记录,坚决不愿为此类项目买单。
![]()
目前,主要债权人要求万达在一年内偿还债务,而一个完整的文旅项目从签约到正式运营,通常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稳定现金流。这意味着万达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清偿如此庞大的债务压力。缺乏信任,寸步难行。
从公开数据显示的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0亿元,到内部估算存在的近300亿元现金缺口;从王健林多次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到其家族财富在一年之内蒸发逾820亿元——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万达难以破解的系统性困局。
![]()
无论是万达电影的控股权,还是近百座万达广场的产权,乃至海外持有的影视公司与豪华游艇资产,几乎都被陆续出售套现。然而,这类资产处置带来的短期现金流,并不能根治万达的根本症结。真正的危机,源于一场由失信引发的整体生态崩溃。
![]()
财务困境导致承诺无法兑现,失信又进一步切断融资路径,叠加合作伙伴纷纷撤离,使万达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
对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如果始终无法引入第三方救助力量,万达最终可能走向拆分重组的命运——即将尚具盈利能力的商业管理、文旅运营等板块剥离独立运营,而母公司则面临破产清算或司法重整。
![]()
王健林与其缔造的商业帝国,用一段沉重的经历警示世人:在商业世界中,现金流固然重要,但信任才是维系一切运作的前提。任何一方失守,即便是体量庞大的企业,也无法逃脱衰败的命运。万达若想东山再起,关键不在还能变卖多少资产,而在于能否重建市场对其的信任体系。
![]()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