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为《大美界》独家原创
作者 | 雨山
天眼查向《大美界》提供的独家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医疗美容相关企业主体共有1.2万余家注销,达到了历史峰值——这一数字,已与2021年全年注销总量持平。
回顾2015至2024这十年,中国医美企业主体的注销数量依次为:3000余家、4500余家、7000余家、1万余家、1.1万余家、7500余家、1.2万余家、1.1万余家、1万余家、4000余家。
![]()
▲数据来源:天眼查 《大美界》制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医美企业主体新增注册数量与注销数量差距正在收窄,表明近年净增长数在持续下降。
数据背后,折射出当前中国医美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生存考验。
一方面,消费意愿持续低迷、流量获取日益艰难,需求端挑战愈发凸显。
另一方面,获证产品加速上市、医生资源稀缺,供给端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于是看到,今年上半年江浙沪地区上千家医美机构停业的消息在从业者的朋友圈中持续发酵。
即便是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上市公司,同样未能幸免。《大美界》统计的24家中国医美相关上市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高达15家企业业绩同比增长率为负,就连竞争壁垒较高的上游企业,亦未能摆脱同样的困境。
面对现状,医美企业们该何去何从?
1
需求疲软
信任危机成行业致命伤
2025年的医美行业,整体笼罩在焦虑情绪之中。
首先,尽管医美消费人群持续扩大,但其消费意愿明显减弱,决策过程愈发理性。
究其根源,当前经济环境下,不少中产家庭面临收入不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消费降级,导致非必需性消费明显收缩,医美支出也随之收紧。
其次,行业信任严重透支,成为医美机构获客的“致命伤”。
过去几年行业的野蛮生长与无序竞争,严重侵蚀了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如何重建专业、可靠的市场形象,已成为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伴随上述问题,医美机构的获客成本持续攀升。
《2025医美行业上半年机构运营调研报告》指出,头部医美机构的单客获客成本已从2023年的3000–5000元飙升至2025年的8000–12000元。中小机构则因难以承担高昂投放费用,陷入“不投放无客源、投放却难盈利”的两难境地。
为争夺有限客源,价格战愈演愈烈。其直接结果是,2025年上半年有63%的医美机构营收出现下滑,实现正增长的机构比例仅为14%。而在第二季度,更有58%的机构业绩下滑,其中31%的机构下滑幅度超过20%。
![]()
▲数据来源:《2025医美行业上半年机构运营调研报告》
《大美界》制图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战已蔓延至全产业链:不仅上游企业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本应协同合作的上中下游之间也频频“硬刚”。例如,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围绕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展开多轮舆论交锋;长春圣博玛因新氧低价促销艾维岚爆发公开争执。
说到底,医美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精准洞察需求变迁,并提供与之匹配的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2
供给挑战
产品加速获批与“医生荒”并存
在过去,医美器械等上游企业凭借市场稀缺的产品是资本的宠儿。但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放开,上游产品的稀缺性红利正逐渐消退。
具体而言,一旦某品类出现首张产品注册证,后续同类产品获批上市的周期将大幅缩短。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近年玻尿酸填充剂、童颜针、少女针、水光针等产品获批速度明显加快,琼脂糖、羟基磷灰石、溶脂针等新产品也陆续获证。
比如胶原蛋白获批产品数(二类+三类)在2024年后迅速获批,当年获批496个,2025年截至10月15日,已获批543个,屡创新高。
![]()
▲数据来源:NMPA官网
《大美界》制图
同样颇具象征意义的是,曾被视作超级大单品的“童颜针”,截至目前已累计获批9张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供给端的快速扩容,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
在部分细分领域,竞争相对缓和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规模有限。
以童颜针核心原料“医用聚乳酸”为例,其技术壁垒并不高,此前企业入局意愿低,主要受限于市场需求规模小、利润空间有限。
而对具备原料自产能力的终端企业而言,若无法实现规模化第三方供应,自建产线的经济性将面临挑战。
然而,一旦终端产品被市场验证并放量,竞争者便会迅速涌入。目前,长春圣博玛、金坤生物、立心科学等企业已在医用聚乳酸等原料领域展开布局。
但另一方面,与产品越发丰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荒”问题日益凸显。
艾尔建美学与德勤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大陆每10万人中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仅为0.3人,虽较2021年的0.2人略有提升,但仍远低于韩国的5.1人和美国的2.3人。与此同时,医美机构数量突破1.5万家,较2022年净增超3000家,医生供需矛盾持续加剧。
“医生荒”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周期长、转型门槛高。一名合格医美医生的养成,需经历“5年本科 + 3年规培 + 2年专项实践”,至少十年时间。
此外,医美医生需兼备外科解剖基础、审美素养与沟通能力,传统科室医生转型成功率不足10%。加之优质医生资源向头部机构集中,年薪涨幅超过35%,进一步挤压了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
不难看出,产品加速获批与“医生荒”并存格局下,供给端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3
破局之路
重建信任、合规经营与精细化运营
面对重重挑战,医美行业如何实现突围?
对医美服务机构而言,需回归医疗本质,真正重视医生、技术与服务。
在保障诊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敏锐捕捉求美者需求的分化趋势(如男性医美、私密整形、高端定制、高性价比路线等),并积极探索精细化运营与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以器械为主的上游企业则要思考,当证件红利消退后如何持续构建技术护城河,或推出更具疗效优势的组合方案(如药械结合、妆械协同等),方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人才稀缺层面,头部企业联合国内医学院校开设“医美专项班”,将临床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是一个正在尝试的解法。
同时,“医生集团”模式兴起,通过整合优质医生资源为多家机构提供服务,既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也缓解了中小机构的医生短缺压力。
当然,构建良性的人才生态,还需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的培养与激励机制,包括专业技能培训、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注销潮并不意味着医美行业就此萎靡,而是更新迭代,迎来新阶段。
接下来,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主动拥抱变化,将医疗安全、技术实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核心资产来积累,才可能在洗牌潮中站稳脚跟。
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这场变革意味着从单纯的“颜值消费”升级为“安全、专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必然历程,最终的理想状态是消费者获得安心变美的体验,机构依靠专业价值实现稳健盈利,整个医美行业生态迈向健康可持续的正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