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社交平台,总刷到有人说“巴勒斯坦人的结局,中国史书早已有了清晰记载”。
我第一次看见这话时懵了中东的炮火和咱们老祖宗的竹简,这俩咋就串一块儿了?
带着好奇翻了翻下面的讨论,发现大家都在拿三个中国历史典故说事儿:“东郭先生”“安史之乱”还有“五胡乱华”。
![]()
今天我就以一个爱翻历史又关注时事的普通女生视角,聊聊这三个典故到底能不能套在巴勒斯坦身上,又藏着哪些没说透的事儿。
“东郭先生遇狼”
最先被拿出来说的是“东郭先生”的故事,估计不少人都记得明代马中锡写的《中山狼传》里,赵国人东郭先生救了只被猎人追的狼,结果狼反过来要吃他,最后还是老农帮忙才杀了狼。
本来这就是个讽刺“对坏人行善没好报”的寓言,没想到现在成了巴以话题的“爆款表情包”。
![]()
左边是1948年巴勒斯坦人接犹太难民的黑白照片,右边是2025年加沙满地瓦砾的卫星图,中间就四个大字“东郭先生”。
下面还有人解读:巴勒斯坦人是“东郭先生”,犹太复国主义者是“狼”,纳粹德国是当初追狼的“猎人”,连还没影的国际仲裁者都被安上了“老农”的角色。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类比挺“直观”,直到我翻了翻历史细节才发现不对。
1917年英国发了《贝尔福宣言》,说要帮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家园;1947年联合国分地,犹太人口才占31%,却拿到了55%的地盘。
这些关键节点在表情包里根本没提,好像巴以矛盾就是“好人遇坏人”这么简单。
![]()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人转发完表情包就觉得“懂了巴以”,可没人想过真实的加沙人不是寓言里的符号,他们是被炸了房子的老百姓,是没饭吃的孩子。
把他们的苦难塞进一个道德剧里,看似清楚,其实是把复杂的殖民史、宗教问题、大国博弈全给简化没了。
搞不清这一点,光靠寓言聊巴以,怕是连门都没摸到。
“安史之乱”类比
看够了“东郭先生”的道德剧,又有人翻出“安史之乱”说事儿,说现在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关系,像极了当年安禄山和唐玄宗。
这话听着挺唬人,我特意去对了对所谓的“对应点”。
![]()
有人说,唐朝用“以夷制夷”的办法给蕃将兵权,就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英国殖民时期默许犹太移民搞武装;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大得没边,好比以色列打了五次中东战争后,空海陆都占绝对优势。
安史之乱让唐朝人口少了一半,对应到加沙就是2025年死亡人数破4万,九成基础设施被毁,经济倒退三十年;就连唐朝乱后藩镇割据,都被说成和巴勒斯坦分裂成“哈马斯管加沙、法塔赫管约旦河西岸”一样。
本来想顺着这个逻辑往下想,可越想越觉得不对现在的世界和唐朝能一样吗?唐朝那会儿可没联合国,没国际援助,更没什么“两国方案”的说法。
2024年的时候,“亚伯拉罕协议”还扩容了,巴林、阿联酋这些国家虽然和以色列建了交,却没否认巴勒斯坦该有自治权。
![]()
还有联合国,1988年就承认巴勒斯坦是观察员国了,这和唐朝那种“王朝说没就没”的情况差远了。
很显然,用“安史之乱”套巴以,是把现代主权国家的冲突,硬塞进古代王朝循环的框里。
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靠的是现代科技和美国支持,跟唐朝藩镇靠地方势力割据根本不是一回事。
要是真信了“安史之乱=巴勒斯坦亡国”,那可就把现代国际体系的作用全给忽略了,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五胡乱华”镜像
前面两个典故还不够,又有人把“五胡乱华”搬了出来,说当时汉人流民的惨状,和现在加沙难民差不多。
我查了查“五胡乱华”的史料,公元304年到439年,匈奴、鲜卑那些族群入主中原,洛阳、长安反复被屠城,人口从3500万掉到不足1000万,剩下的汉人只能“衣冠南渡”去江南重建政权。
![]()
单看数字,加沙的人道危机确实让人揪心2025年联合国说加沙成了中东第一个闹饥荒的城市,160万人没家可归,500万难民散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旦。
这么比下来,好像真有点像,但再往下看就会发现,差别大了去了。
古代流民可没UNRWA(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帮忙,现在加沙每天有120万份食品援助是UNRWA送的。
古代人没法把屠城画面实时传到全世界,现在加沙人用TikTok发个视频,就能让联合国开紧急特别联大讨论停火。
更关键的是,1948年联合国就通过194(III)号决议,说巴勒斯坦难民有权回原居地,这可是写进国际法的,古代汉人“衣冠南渡”的时候,可没这种法理支持。
![]()
如此看来,把“五胡乱华”的流民和加沙难民画等号,是忘了现代社会有这些能帮难民争取权益的机制。
2024年10月北京还办了“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对话”,哈马斯和法塔赫签了《北京宣言》,说要组建临时民族团结政府。
这事儿不就说明,巴勒斯坦的结局不是古代历史能定的,现实里还有新的可能吗?
其实翻完这三个典故我发现,大家爱说“历史惊人相似”,无非是想找个熟悉的框架理解陌生的巴以问题。
但历史从来不是绕着圈走的,它更像个螺旋看着好像重复,其实每次都在往前走。
中国史书里的故事,能帮我们看到苦难的相似性,却没法预言巴勒斯坦的结局。
![]()
那些在加沙废墟上种橄榄的人,在瓦砾下找课本的孩子,在检查站旁争取权益的普通人,他们才是决定自己未来的人。
与其转发历史典故感慨“相似”,不如多看看《北京宣言》的进展,多关注UNRWA的援助情况。
毕竟,史书是死的,可人的选择是活的,巴勒斯坦人的明天,从来不是哪本史书能写死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