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2023年纽约城堡证券年度峰会现场,当聚光灯聚焦舞台中央时,黄仁勋一句简短却极具分量的发言让全场陷入短暂寂静:“我们在华高端AI训练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已从曾经的95%跌落至零。”
随后披露的闭门对话内容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剧变背后的动因。在与红杉资本合伙人康斯坦丁・布勒的交流中,他明确指出:“由于美国政府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英伟达面向中国市场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已无法继续交付。”
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指“归零”仅限于高端AI训练芯片范畴,并非代表英伟达在中国整体业务的全面退出。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4财年财务报告,英伟达凭借符合出口规范的替代型号,在中国市场仍实现了约17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3%,显示出一定的市场韧性。
![]()
尽管如此,从几乎主导整个高端算力生态到被迫完全撤出核心赛道的巨大转变,深刻反映了国际科技巨头在全球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现实困境。
回顾此前几年,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大型云计算平台以及国家级科研单位在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时,首选方案长期集中于A100和H100系列芯片。
科技产业的发展惯常以产品性能为驱动,通过技术优势拓展国际市场版图,英伟达长期以来也正是遵循这一发展路径实现全球化布局。
![]()
黄仁勋曾在多个公开演讲中反复表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与规模的市场之一,任何一家科技企业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不仅是对商业潜力的认可,更是跨国企业战略逻辑的自然延伸。
然而,政治决策往往不以市场规律为导向。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率先启动针对先进AI芯片的对华出口限制措施,而非特朗普执政时期;此后在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出台“1202规则”,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依然发生于拜登任内。
虽然2025年5月特朗普再度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协调手段,联合中东地区盟友强化技术封锁网络,但前期对华高端芯片禁运的主要推动力量并非来自其第一任期。
![]()
英伟达的妥协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壁垒,英伟达并未选择被动接受。自2022年秋季首轮禁令生效后,公司迅速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产品调整,在H100架构基础上紧急开发出降规版本H800。
此举本质上是通过对互联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人为削弱,规避美方设定的技术阈值,根本目标在于维持与中国客户的基本连接通道。
然而,监管升级的速度远超产业链预判。不到一年时间,第二轮更严格的出口控制落地,H800与同期推出的A800均被列入受限清单,彻底失去进入中国大陆的资格。
![]()
进入2024年,英伟达策略再次后撤,推出H20、L20及L2等更低规格芯片。其中H20的FP16峰值算力仅为H100的15%,但却显著提升了显存容量与带宽配置,明显针对大模型推理场景优化设计。
业内普遍评价其硬件参数呈现“头轻脚重”的失衡特征,但此时企业的优先级已不再是提供最优性能产品,而是确保能够合法通关并完成交付。
从业务运作节奏与财报表现来看,英伟达内部应对机制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为精准匹配不断变化的合规要求,公司专门设立了“性能边界清单”作为研发红线。
![]()
法务部门逐条解析BIS法规文本,工程技术团队依据合规框架反复调校芯片参数,销售体系持续跟进许可证申请流程,同时还在墨西哥筹建本地化服务器组装产线,试图通过供应链地理重构降低政策风险敞口。
2024年期间,H20单一款型支撑起中国区近七成收入贡献,但随着2025年4月新一轮管制正式施行,英伟达不得不计提高达5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暴露出“合规适配”策略的根本局限。
黄仁勋始终未在公开场合直接批评白宫政策,仅多次委婉表示:“将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排除在外,不符合技术创新的根本利益。”然而这类呼吁在“小院高墙”式战略围堵面前,显得声音微弱且难有实际回响。
![]()
中国客户的“转身”
就在英伟达努力维系中美市场联系的同时,中国本土需求方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初期阶段,许多企业仍抱有观望心理,期待H800供应恢复,或寄望于政策松动,甚至尝试经由第三国转口采购。
但随着出口限制层层加码,“不确定性”逐渐演变为行业共识。对于依赖稳定算力支撑业务运行的企业而言,关键基础设施面临随时断供的风险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被动等待不再是可持续选项。
在此背景下,国产算力厂商加速推进技术替代进程,并取得实质性突破。2024年数据显示,华为昇腾910B出货量达到64万片,寒武纪思元590被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系统,沐曦MX1芯片实现营收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显著。
在云服务领域,阿里云已完成30%算力集群向昇腾架构迁移,腾讯则正式上线自研“混元”AI计算平台,科研机构方面,多所高校实验室开始部署国产芯片设备,并适配本土开发框架。
IDC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AI芯片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3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大关。
无数工程师投入到CUDA代码向昇腾MindSpore、百度飞桨等国产框架的迁移工作中——训练脚本逐行重写,算子库重新封装,编译器深度调优,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攻坚的艰辛。
与此同时,华为牵头成立的昇腾AI产业联盟已吸引超过2000家合作伙伴加入,逐步建立起涵盖“芯片—软件框架—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系统,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国际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产生态仍存在短板。例如昇腾910C的FP16算力水平虽已接近H100,但在开发者工具链成熟度、社区支持广度等方面,仍难以撼动CUDA长达十余年积累形成的用户粘性。
中国拥有约150万名活跃的CUDA开发者,贡献了全球30%以上的开源项目代码提交量,这意味着构建同等水平的本土开发生态仍需较长时间沉淀与投入。
即便如此,“你筑你的墙,我走我的路”的应对姿态,已促使中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AI算力发展道路。
![]()
两条平行线
如今的全球半导体格局,已经彻底告别过去“一套技术标准通行世界”的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双轨制”发展趋势。
在美国及西方主要市场,NVIDIA Blackwell架构芯片与CUDA生态继续保持强劲需求,供货周期紧张;而在中国市场,则逐步形成以昇腾、寒武纪为代表的核心芯片,搭配MindSpore、飞桨等自主框架的技术路线,适配能力与用户体验正持续优化。
硅谷的底层思维是“全球化运营+生态锁定”,对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可观的营收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海量真实应用场景所带来的技术反馈闭环。一旦失去这片土壤,就等于丧失了150万开发者的实践数据,未来若想重建生态将极为艰难。
![]()
而华盛顿的战略出发点则是“国家安全优先”。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同时以“潜在军事用途”为由,严格限制先进制程芯片流向特定国家,体现了维护技术领先地位的核心诉求。
2025年4月更新的管制细则甚至将管控范围延伸至印度、巴西等D5成员国,表明美国正试图构建一个覆盖更广的全球技术封锁网络,其深层目标在于巩固长期科技霸权。
![]()
结语
黄仁勋所说的“从95%到0%”,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象征性节点,标志着全球化芯片时代的终结。
未来,硅谷追求开放创新与白宫推行战略遏制之间的张力仍将持续,中国本土生态也需在开发者工具、编程环境、社区建设等方面持续补强。
但可以确定的是,“双轨并行”的产业格局已然成型且不可逆转。这场由地缘政策引发的技术脱钩浪潮,终将重新定义全球半导体竞争的新规则与新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