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外科关键技术 促进呼吸系统肿瘤临床应用研究
手术是呼吸系统肿瘤治疗的基石,但传统胸部手术创伤大、缺损重、重建难,术后常发生换气和通气功能障碍,围手术期极易发生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善手术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为此,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闫小龙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呼吸系统肿瘤精准外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1)原创磁导航内镜联合3D打印肺模型的小结节定位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定位准确率。原研混合现实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软件,可实现术中全息影像导航。原创肺段换气功能新算法,准确计算肺段、亚段的换气功能比例。建立双微孔、切线单向式切除、气管二次离断等多项胸腔镜肺段切除关键技术,解决了肺段及亚段切除“病灶看不见、血管辨不清、肺段切不准”的关键难题,有效保留正常肺组织和换气功能。(2)原创胸壁植入物“中心线法”的设计方法,制作个性化3D打印胸壁植入物,实现了植入物解剖外形与力学性能协同匹配。原创“三明治”胸壁重建手术新技术,实现了大面积胸壁缺损的解剖学和功能学修复,完成胸壁重建手术150例,最大重建面积达到900 cm2,突破了国际胸壁重建范围极限。患者手术并发症16.7%、死亡率2%,术后用力肺活量损失由31%降至15%,显著改善术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原创“宏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一体化”的气管外支架设计方法,制作了3D打印聚己内酯气管外支架,实现了植入物与正常气管的力学性能匹配。原创个性化气管悬吊手术技术,完成国际首例成人长段软化气管悬吊术,修复长度最长达10 cm,突破了气管修复长度的极限,共完成此类手术13例,成功率92.3%。(4)提出了“致病因素启动、氧诱导因子-1α介导、多因子级联放大”是呼吸系统肿瘤围手术期ALI/ARDS发病的分子机制,并创建了5项ALI/ARDS综合救治新策略,为围手术期精准救治提供了新方法。
项目组表示,团队在呼吸系统肿瘤外科治疗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突破。通过创新手术技术、强化功能重建及完善围手术期管理,可显著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生存质量。
■构建新精准治疗体系 改变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治疗格局
黏膜黑色素瘤好发于东亚人群,是我国黑色素瘤的主要发病类型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为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与创新”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实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创新。(1)牵头开展了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了多种治疗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新型药物或高效方案。项目组针对黏膜黑色素瘤高度血管化的生物学特性,将抗血管生成理念引入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抗血管靶向联合化疗、抗血管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两种方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极大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临床实践,构建了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治疗的新体系。(2)项目组主导开展了迄今全球大规模的黏膜黑色素瘤基因组学分析研究,首次阐述了黏膜黑色素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绘制了黏膜黑色素瘤全基因组分子图谱,根据其高频扩增基因、高频突变基因及特征性miRNA表达等筛选了CDK4、GNAQ/GNA11、TSC1及miR-let-7b等潜在的干预靶点,探索了多种潜在的治疗策略。(3)项目组率先开展了黏膜黑色素瘤免疫微环境相关研究,为辅助诊断、预测预后、指导用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项目组不仅研究了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免疫/炎症信号和血管生成信号表达基因等与疗效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开发了以PD-1为靶点的新型核素标记探针。这一创新使得患者通过无创检查筛选受益成为可能,显著提高了治疗的精确度和患者预后。(4)项目组建立了黏膜黑色素瘤临床前研究的细胞、动物模型库及临床队列,为深入了解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靶点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组表示,该项目牵头相关临床研究20余项,推动了7项药物上市和7项治疗指南的改写,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报告近百次。
■建立精准放疗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食管鳞癌放疗疗效与预后
食管癌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放疗、化疗及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我国大多数患者为食管鳞癌;目前,食管鳞癌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欧美国家循证医学的证据,但由于东西方患者差异显著,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争议,且患者之间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导致肿瘤放疗敏感性、预后及正常组织损伤差异巨大。针对以上问题,福建省肿瘤医院陈俊强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中国食管鳞癌特点精准放疗方案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团队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创新。(1)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人群食管鳞癌基因谱的特点,并首次发现放疗增敏分子新机制和通路,为降低中国人群食管鳞癌对放疗的抵抗和研发新型放疗增敏剂提供科学依据。(2)首创食管鳞癌“累及野”放疗技术,建立了适合中国人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的新方案,前瞻性全国多中心研究证实,与欧美方案相比,不良反应减少,5年生存率由25%提高到41%。(3)首创食管鳞癌“后加速”放疗技术,显著降低了放射抵抗,5年生存率由常规的15%提高到34%。在国际上首次研发了基于高原子序数金属纳米材料的新型放射增敏剂,极大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降低放疗抵抗。(4)首次创建了放疗标志物分子成像新技术,指导精准放疗。研发了肿瘤放疗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和凋亡酶响应性的光声/荧光双模态成像,可对两种标志物进行精准成像和定量监测,进而实时指导放疗。建立了肿瘤放疗效果标志物分子的产生与放疗疗效之间的关联机制,实现了从分子水平对肿瘤放疗增敏效果的实时监测和疗效早评估,评估时间从临床常规14天缩短到1天左右。(5)创建中国食管鳞癌术后放疗精准靶区和预防性放化疗的新适应证,显著降低术后病死率,为全球食管鳞癌术后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项目组指出,未来将聚焦以下研究方向:(1)深入探索中国食管鳞癌的生物学特点,明确其高发原因,推动早期预防。(2)探索放射抵抗机制,优化放化疗方案和强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疗效。(3)针对中国食管鳞癌生物特点,研发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其他新型药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