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巡逻机在上空盘旋时,中国海军补给舰“青海湖”号正有条不紊地为海警船进行海上补给。这一幕发生在争议海域斯卡伯勒浅滩,看似平常的补给行动背后,是中国在南海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片被中国称为黄岩岛、菲律宾称作帕纳塔格浅滩的水域,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领土争端。
2012年中国实现对这片礁盘的实际控制后,这里就成为了中菲角力的前沿阵地。今年以来的碰撞事件、水炮冲突和船只追踪,不过是这场持续博弈的最新注脚。而此次海军与海警的协同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南海策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青海湖”号(图1)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符号。这艘由中国在乌克兰建造的补给舰,满载排水量达37000吨,曾是中国海军最大的舰艇,直到2017年才被更新的型号取代。
它参加过亚丁湾护航,为055型驱逐舰提供过补给,如今出现在争议海域执行对海警的补给任务,这种角色的转换绝非偶然。尽管它速度较慢、机动性受限,但在这个特定场景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宣示。
(图2)
![]()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时机。
中国的军事训练恰好选在美菲“萨马·萨马”联合军演的最后一天,这种时间上的重合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不仅有能力监控区域内的军事动态,还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反应。
菲律宾方面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马尼拉不仅派出飞机监视(图2),还通过媒体详细披露了现场情况。这种“透明化”操作显然意在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然而,当ABS-CBN新闻报道中方舰艇编号和行动细节时,这场军事对峙已经演变成了信息战的一部分。
深层次看,这次行动反映了中国海上力量整合的加速。2018年海警划归武警部队,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这不仅仅是编制调整,更是作战理念的革新。退役海军舰艇移交海警,海军与海警协同训练,这些举措都在打破传统的力量边界。
在台湾周边,类似的联合演习也在增加,这或许预示着未来台海应急情况下的一种可能模式。
(图3)
![]()
美国的角色同样关键。美菲联合军演、对台军售,都是美国维持区域影响力的常规手段。但中国的应对显示出新的思路:通过海军、海警乃至民兵船只的协同(图3),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海上存在。这种存在不需要时刻保持高强度对峙,但能在需要时迅速升级。
总之,在这场围绕斯卡伯勒浅滩的博弈中,真正的较量不在于一时一地的舰船数量对比,而在于持久战能力的构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