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台北某餐馆】 “打错就说误击,简单吧?”张弘毅放下筷子,声音不高,却让在座几位岛内智库成员同时吸了一口凉气。谁也没料到,一个出生在云南的中国人,会给美军如此“点子”。追溯这句惊人之语的来历,得先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1959年,张弘毅生于昆明郊区,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昆明师范大学历史系。年代特殊,只要是大学生就被视为“社会精英”,他更凭出色的记忆力和口才在系里小有名气。同学回忆,他常把苏联元帅朱可夫挂在嘴边,说“英雄都得自己成全”。这种个人崇拜的种子,为多年后彻底扭曲的世界观埋下隐患。
![]()
1982年毕业,他被分配到省军区教导队做资料员,档案堆里待了两年后,突然申请自费赴日读研。1984年秋,他抵达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科,研究方向锁定“苏联现代政治与军事改革”。那时的日本正走进“广场协议”之前的泡沫高潮,街头霓虹与高薪兼职让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彻底晕头转向。张弘毅也不例外,周末泡迪厅,假期跑北海道,于是“回国服务”逐渐从计划表上蒸发。
留日期间,他偶然读到一本影印英文版《朱可夫传》,对方从鞋匠到元帅的逆袭深深刺激了他。他开始给自己起英文名“安德烈·平可夫”,意图“国际化”。有意思的是,他在导师眼里并非勤奋生:论文常是剪贴报纸、拼凑数据,靠一口流利日語混过答辩。1989年硕士毕业前夕,东欧巨变,他写信给国内朋友炫耀:“世界潮流会帮我成名。”语气里满是对所谓“制度优越感”的盲目信赖。
![]()
1991年,他先去了加拿大,拿到永久居留身份后成立一家空壳“防务咨询公司”。1993年,《汉和防务评论》试刊号问世,封面就是以大陆海空力量“技术落后”为标题的大稿。整本小册子不过四十多页,却因极力迎合部分西方受众“看中国笑话”的心理,被香港书商高价收购,再辗转进入美军智库资料库。张弘毅自此嚐到甜头:越泼辣、越耸动、越能变现。
1995年台海局势升温,“汉和”第二期直接把导弹试射说成“烟花表演”,声称“解放军最多撑七天”。这篇文章在东京国会图书馆公开阅览的三个月里,被美台两地媒体引用数十次。熟悉出版业的人都知道,该刊物几乎没有实地记者,照片东拼西凑,图解更是用过期素材随意标注。遗憾的是,一些不明就里的研究员把它当成“大陆内部消息”,张弘毅摇身一变“资深军事评论家”。
进入千禧年,美国“反恐”牵制中东,印太战略却未停歇。张弘毅频繁现身华盛顿智库午餐会,自称“提供第一手中文信息”,实则依旧靠剪报。他最夸张的一次,是2004年在《远东经济评论》撰文,鼓动日本“联合澳大利亚监督大陆新造驱逐舰”,结果连舰名都写错。文章被读者挑错后,他轻描淡写:“译名问题,无伤大雅。”
![]()
转折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令外媒一片惊叹,张弘毅却在《汉和》上写道:“烟花之后,全国将面对经济断崖。”事实很快打脸,但他并未收敛。2010年,他把“误击”一词首次写进《太平洋战争风险推演》中,声称“如果美国海军想要制造介入借口,可以假装雷达故障误射东风导弹,事后只需一句 ‘操作员错误’。”这种策略写在纸面尚属狂妄,2014年4月,才有本文开头那句饭桌“建议”,可见他的思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精心酝酿。
同年夏,他偷偷赴台北,为岛内某军工智库做三小时闭门报告。会上他强调,“只要敢喊独立,大陆不敢真打。”有参会者提醒他,“一旦擦枪走火,首当其冲的是岛内民众。”他耸耸肩:“历史写的是胜者,过程没人记得。”这种摆烂态度,让现场多位年轻学者愣在当场。
![]()
2016年,大陆海军在南海组织联演,“汉和”发布所谓“机密航迹图”,配合英文标题“Grey Hull, Paper Tiger”。事后被证明那是九年前的旧图,连船号都对不上。他先是删文,随后解释“内部联系人误寄旧资料”。试想一下,如果真正的专业分析师犯这种低级错误,声誉早被毁个干净,可张弘毅依旧混迹各类电视台。原因很简单:他的言论符合部分人“需要听到的东西”,真假反而无关紧要。
2020年疫情暴发,张弘毅搬到多伦多郊区,远程接受美国媒体连线。他在直播中称“大陆军工供应链因封城接近崩溃”,还煞有介事地举例某型号驱逐舰停工。几周后,同型号舰艇在下水仪式里高调亮相,又一次让他尴尬收场。面对质疑,他干脆在推特上屏蔽批评者,继续发布“内部情报”。
观察张弘毅近四十年的轨迹,可以发现一个清晰脉络:每逢中国重大事件,他便跳出来唱衰;每当局势紧张,他就提供“狠招”。这些言论看似大胆,实则建立在对西方媒体信息焦虑的精准嗅觉之上。一位多年与他有过接触的日方记者私下吐槽:“他只关心点击量,至于事实,他根本不在乎。”
![]()
值得一提的是,从法律层面看,他拥有加籍,言论算不上“叛国”。然而道德层面,一个吃着中文背景红利的人,不断煽动外国军事误判,终归要面对舆论反噬。2023年,美国智库对外公布一批“情报源校核报告”,其中明确指出《汉和》长期“证据薄弱、数据重复、可信度低”。这一纸报告,让张弘毅多年苦心经营的“专家”外衣开始脱线。
身为云南人,他的同乡们依旧记得翠湖旁那所老旧校舍;身为华裔,他却在关键议题上次次把枪口对准故土。不同立场本无可厚非,可当建议演变为鼓励“误击”,背后的冷血逻辑让人不寒而栗。更何况,在现代战争中,任何一次“误击”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链式反应,谈论这些策略时轻描淡写,无疑是在拿无辜生命当筹码。
![]()
历史并不会因个人几篇文章改写,但个人选择会在历史长卷里留下定位坐标。张弘毅把自己钉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以中文背景制造对中文世界的敌意,再倒卖给需要证实偏见的买家。从1984年离开昆明那一刻起,他或许就认定“英雄应当成名于异乡”。遗憾的是,浩繁信息时代,谎言加速被拆穿;当信誉不足以支撑话语权,所谓“谋士”终究会沦为笑柄。
张弘毅仍在出版《汉和》,版面缩减、销量锐减。据说他近期计划拍纪录片,试图证明自己的“先见”。结果如何尚难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偏见取代理性,再华丽的包装也救不回内容的空洞。至此,再问“他到底在想什么”,答案已呼之欲出:他想保持存在感,更想维持商业价值。然而现实告诉人们,靠一次次鼓动误判换来的流量,迟早会被真相反噬。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