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今年10月13日,当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货轮缓缓驶入宁波港时,船员们可能并未预料到,一笔高达446万元人民币的账单正在等着他们。这笔钱不是普通的港口服务费,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宣告着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已经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中国的额反制措施,美方接连出招,先是诉求与中方通话,后又派遣两艘航母开赴中国周边,这是准备用军事力量逼迫中方在贸易方面让步了?
![]()
看不见的刀法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源于今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所谓“301调查”,公布了一项极具挑衅性的政策。
该调查最初由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五大工会在2024年3月提请,其公开目标直指复兴本国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造船业——市场份额仅占全球的0.1%。
美国的手段简单粗暴:从今年10月14日起,所有具有中国元素的船只,每净吨将被加收50美元的费用。这记重拳打得虽然直接,但却显得有些大开大合。
![]()
而中国的反制,则像是一套精妙的组合拳,看似被动防御,实则招招指向要害。就在美国政策生效的同一天,中国的“特别港务费”也正式登场。“曼努凯”号之所以“中招”,正是因为它在政策正式实施的前一天抵达,成为了第一个样本。
中方的策略设计堪称一绝,它打击的目标是具有五类“美国元素”的船舶,更厉害的是一个穿透股权的条款:任何由美方直接或间接持股达到25%或以上的实体所拥有或运营的船舶,都在打击范围之内。
这一招,直接打穿了全球航运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让资本无处遁形。
![]()
更妙的是,这套组合拳还留有余地,费率采用了阶梯递增模式,从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起步,计划逐年上调,到2028年达到1120元。同时,它又给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开了个“后门”,提供了豁免条款,而且,同一艘船在一个航次中停靠多个中国港口只收一次费,一年最多也就征收五个航次。
这种设计,既精准打击了目标,又通过克制的操作,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第三方造成误伤,其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战略层面的成熟与自信。
![]()
全球航运业大乱阵脚
这记精准的耳光,不仅让美国公司感觉到了疼,更在全球航运业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反应最快的是欧洲的航运巨头们,丹麦的马士基和德国的赫伯罗特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做出了避险反应。
他们迅速调整航线,直接取消了旗下部分船只停靠宁波港的计划,转而奔向了韩国的釜山港。马士基旗下的TP7航线,两艘悬挂美国国旗的“波托马克快运”号和“马士基金洛斯”号,便在调整之列,硬生生绕开了风暴中心。
![]()
这股震荡波很快就从海面上的航线,传导到了资本市场的董事会里。由于中国的政策直指“25%的股权红线”,一些公司的管理层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切割”来自保。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就是为了稀释公司的“美国元素”,避免踩到红线。这在传统的贸易战中,是极少见到的景象,企业为了规避政策风险,不惜重塑自己的治理结构。
![]()
市场的恐慌情绪也在蔓延,有分析师预测,一艘大型的美国集装箱船,在中国港口可能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费用,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政策的突然落地导致了油轮和散货船市场的船货匹配效率直线下降。
这种冲击并非孤例,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所说,类似的限制政策,已经让他的公司在中国高端芯片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的95%暴跌至零。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最终反噬的还是美国企业自身。
![]()
甲板上的大国意志
就在“曼努凯”号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中美高层准备进行紧急沟通的微妙时刻,海面上的气氛也陡然紧张起来。美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尼米兹”号和“乔治·华盛顿”号,一前一后地开赴中国周边海域。
“尼米兹”号是从原先的中东部署区调防而来,直接进入了南海;而“乔治·华盛顿”号则常驻日本横须贺。美军还放出风声,计划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海军搞联合演练,这番军事施压的意味,几乎是毫不掩饰地写在了脸上。
然而,这场看似气势汹汹的武力展示,背后却多少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
“尼米兹”号是美军现役最老的航母之一,服役年限已接近50年,随时可能面临退役的命运。而“乔治·华盛顿”号更是刚刚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大修,此前一度被考虑直接退役,其真实战备状态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美军在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稍有缓和,便迫不及待地将力量调回西太平洋,足见其战略上的焦虑。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日益增长的“主场”优势,解放军不仅拥有近海作战的天然地理便利,更已将南海的部分岛礁建设成了稳固的前沿基地。海军力量的增长更是肉眼可见,“辽宁舰”和“山东舰”早已形成战斗力,全新的“福建舰”也正在进行海试,预计今年内就能正式列装。
![]()
在军事肌肉碰撞的背景下,谈判桌上的博弈也在同步进行。10月18日,也就是“曼努凯”号事件发生后不久,中美高层进行了视频通话,贝森特更表示,下周将亲赴马来西亚,与中方面对面磋商。
实际上,自今年近期以来,中美之间已经进行了三轮经贸磋商,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也访美沟通。一边是航母压境,一边是高层通话,这种“左手大棒、右手橄榄枝”的博弈模式,已成为中美关系的常态。
![]()
结语
从特朗普那句“对华加征100%关税不可持续”的坦承,到如今“曼努凯”号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看到的是中美竞争模式的深刻演变。它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一场混合了精准经济战、全球供应链重塑以及军事威慑的立体化博弈。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美方的“301调查”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破坏的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国的反制是必要且被迫的防御,如今的球,又一次踢到了美国脚下。
![]()
未来的中美关系,究竟是走向更加激烈的对抗,还是能在混乱的信号中寻找到新的平衡点,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次的谈判桌上,也可能,就藏在下一次出现在中国周边的航母甲板上。而这背后的一切代价,终将由脆弱的全球体系来共同承担。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10-18《美媒:美国在中国附近部署两艘航母》
环球网2025-10-18《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
观察者网2025-10-17《“中方反制见效:首艘美国船只被罚446万元,航运公司想方设法规避损失”》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