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劝人向善的老话,在加沙地带却成了奢侈的期盼。自 2023 年 10 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两年间 6.7 万人丧生、近 200 万人流离失所,加沙早已不是家园,而是一片被饥荒与绝望笼罩的废墟。好不容易盼来 10 月 10 日的停火协议,约定 72 小时内开放拉法口岸,让 600 辆援助卡车每天送进救命物资,可以色列却以 “哈马斯未移交全部遗体” 为由,把这扇 “生命之门” 又关上了。就在这节骨眼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九国齐聚斯洛文尼亚,联合呼吁确保援助不受阻。可这声呐喊,真能穿透政治博弈的迷雾,送到加沙民众手中吗?
加沙人的日子,早已苦到了骨子里。联合国 8 月就宣布加沙进入饥荒状态,50 多万人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455 人死于营养不良,其中 151 个是孩子。我在新闻里看到过一个叫莱拉的巴勒斯坦母亲,她抱着 3 岁的儿子在难民营排队领救济粮,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别人手里的面包,嘴里念叨 “妈妈,我不饿,就闻闻”。可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只喝了点稀粥。更让人揪心的是,加沙的孩子不仅饿肚子,还活在恐惧里 ——1.9 万名儿童丧生,4.1 万名受伤,5 万多个孩子成了孤儿,整整一代人的校园时光,都耗在了避难所里。这些孩子本该背着书包上学,现在却要学着在废墟中找水喝,这难道不是人间惨剧吗?
![]()
南欧九国的呼吁,就像寒冬里的一缕微光,来得及时又暖心。要知道,这九个国家里,有希腊、塞浦路斯这样和中东隔海相望的邻居,也有意大利、西班牙这样长期关注人道主义危机的国家,他们最清楚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的道理。斯洛文尼亚总理戈洛布说得实在:“绝对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人道主义援助”,这话戳中了要害。之前也有 26 国外长呼吁过,但这次南欧九国是抱团发声,还拉上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分量完全不一样。就像邻居家着火了,有人只敢小声提醒,这九国却直接冲上去喊人救火,这份担当,值得点赞。他们要的不只是暂时开放口岸,而是让援助 “不受阻碍”,毕竟之前拉法口岸也开过关过,就像挤牙膏似的,根本满足不了 200 万人的需求。
可援助难进加沙,根源还是政治博弈在 “卡脖子”。以色列拿口岸当筹码,要哈马斯先移交遗体;哈马斯这边,在废墟里找遗体本就难如登天,没有重型设备,没有足够燃料,怎么可能按时交齐?这就像两个人吵架,却把无辜的路人关在门外挨饿,实在太不地道。更让人无奈的是,就算口岸偶尔开放,援助物资也远远不够。联合国粮农组织有 3300 吨动物饲料等着运进去,能让加沙剩余的牲畜活半年,可以色列只在 8 月允许运过 60 吨。加沙的医院更是惨,药品告急,燃料短缺,医生只能在黑暗中做手术,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国际社会总说 “人道主义无国界”,可到了加沙,援助却成了讨价还价的工具,这难道不讽刺吗?
说到底,人道主义不该有 “附加条件”,生命也不能用政治筹码来衡量。南欧九国的呼吁,不仅是在帮加沙民众,也是在提醒全世界:和平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从让每个人吃饱饭、有药医开始。就像马耳他总理阿贝拉说的,停火只是第一步,要结束危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那些在加沙挨饿的孩子,那些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民众,他们要的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援助 —— 一袋粮食,一瓶干净水,一盒救命药。
“勿以善小而不为”,援助畅通就是最大的善举。希望以色列能放下执念,哈马斯能积极配合,更希望国际社会能多些实际行动,少些口头谴责。毕竟,拉法口岸开一次关一次,伤害的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援助多耽搁一天,就可能多一条生命逝去。当政治博弈遇上人命关天,难道不该让一让吗?愿南欧九国的这声呼吁,能真正打通加沙的 “生命通道”,让救命物资不再被堵在路上,让每个加沙人都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期盼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