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一个让朱棣又敬又怕的人,顿足叩首、仰天长叹后离世。此人正是辅佐永乐夺位、改天换地的高僧——姚广孝。
按理说,他是开国功臣,理应名留青史,可百年后,嘉靖帝却下令:将他移出太庙,不得与列祖同祀!
一个被皇帝称为“半个谋士、半个鬼”的人,死后竟遭此待遇。到底姚广孝做了什么?竟惹得后世皇帝如此忌惮?
![]()
从小和尚到阴谋家
1348年,14岁的姚广孝进了寺庙当了和尚,法号“道衍”。
这人跟一般和尚不一样,别的僧人念经打坐求清净,他却到处云游,琢磨的都是些世俗的门道。
有一天他碰见了相士袁珙,这老头看了他一眼就说了句让人心惊肉跳的话——你这和尚长了一副嗜杀的面相,眼睛里藏着三角形的光,将来必定做大事。
这话说完,姚广孝心里的那团火就再也压不住了。他开始学阴阳术,钻研兵法,把一个出家人该守的清规戒律扔得一干二净。
![]()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跑去毛遂自荐,结果人家根本看不上,只赏了几件僧衣就打发了。这一来姚广孝憋着一股劲,发誓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
五年时间就这么耗着,他靠着宗泐的推荐,总算进了天界寺当上僧官。这活儿看着体面,实际上就是管管寺庙的杂事,离他想要的权力差得远。
1382年马皇后病死,朝廷需要高僧做法事,姚广孝又被举荐进宫。就是这次机会,让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那个人——燕王朱棣。
![]()
两个人一见面就聊得来。朱棣看出这和尚不简单,姚广孝也看透了燕王心里的野心。
临走的时候,姚广孝凑近朱棣耳边说了句话:"贫僧能送您一顶白帽子。"
这话说得隐晦,意思却明白得很——皇帝的"皇"字拆开,不就是个"王"字加"白"吗?
朱棣当时脸色大变,思量再三,把姚广孝带到了北平的庆寿寺。从那天起,这个和尚就成了燕王府的“秘密军师”。
![]()
一场惊天密谋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把儿子们都封到各地当藩王,手里握着兵权。
老皇帝驾崩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年轻气盛,听了大臣的话就开始削藩。
湘王朱柏被逼得走投无路,直接在府里放火自焚。这事传到北平,朱棣坐不住了。
姚广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朱棣性格多疑,下不了决心。
![]()
有天晚上,他直接闯进书房,话说得斩钉截铁:
"王爷还在犹豫什么?您手里有兵有将,北平的百姓都服您。朱允炆削藩是找死,现在不动手,等着被人家收拾吗?"
朱棣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头。
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表面上燕王府还是歌舞升平,朱棣装病不上朝,整天在府里养鸭子养鹅,弄得满院子都是禽鸟的叫声。
![]()
外人看着好笑,以为燕王真的废了。实际上,府里的后院每天晚上都响着打铁的声音,铁匠们连轴转地锻造兵器盔甲,那些鸭叫鹅叫正好掩盖了铁锤敲打的动静。
姚广孝把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他找来工匠绘制地图,研究从北平到南京的路线,计算粮草兵力。
朱棣手下的几个儿子里,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不能上阵,姚广孝就专门教他守城的法子。
事实证明这招管用,后来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来攻,就是被朱高炽和姚广孝守住了北平城。
![]()
1399年秋天,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了。姚广孝虽然不直接上战场,却是整个靖难之役的大脑。
哪里该打,哪里该守,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全是他在后方出谋划策。
朱棣带兵在外打仗,他就守着北平老巢,把后勤粮草管得井井有条。
三年多的拉锯战,打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朱棣的部队攻破了南京城门。
![]()
晚年归隐
1402年,朱棣坐上了皇位,改年号永乐。论功行赏的时候,姚广孝被封为太子太保,这个官职在整个朝廷里都排得上号。
朱棣还想让他还俗,娶妻生子,享受荣华富贵。姚广孝却摇头拒绝了,说自己还是想当和尚。
朱棣拗不过他,就安排他回老家看看。这一趟回乡之旅,彻底改变了姚广孝的心态。
他穿着官服锦衣,带着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本以为家里人会喜极而泣,没想到迎接他的是一片死寂。
![]()
母亲见了他,眼神里没有半点欣喜,反而充满了失望和愤怒。老人家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进了屋,把门关得死死的。
他在老家待了几天,整个人像变了个样。回到京城后,他婉拒了所有赏赐,只要了几套僧衣和一些佛经。
朱棣要北伐蒙古,邀请他一起出征,他也推辞了,说自己年纪大了,只想在寺庙里念经。那个曾经运筹帷幄、杀伐果断的军师,真的退出了权力中心。
![]()
每天清晨,姚广孝就在寺庙里敲木鱼念佛号,手里捻着佛珠,眼神却常常望向远方。
他开始吃素,严格遵守戒律,像是要用这种方式洗刷掉自己手上的血腥。
朱棣几次派人来请他进宫议事,他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有人说他是真的看破红尘了,也有人说他是害怕清算,故意躲起来。
![]()
身后的荣辱翻转
1418年,姚广孝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托人给朱棣送信,说想见皇帝最后一面。
朱棣接到消息,连夜赶到庆寿寺。进了禅房,看见姚广孝躺在床上,脸色蜡黄,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
朱棣握着他的手,眼眶都红了,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姚广孝挣扎着坐起来,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请求——释放溥洽。
这个溥洽也是个和尚,当年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了,有传言说是溥洽帮他逃走的。朱棣一怒之下把溥洽关进了大牢,这一关就是十七年。
![]()
这些年里,溥洽受尽了折磨。他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每天只有一点残羹剩饭,冬天没有棉被,夏天没有清水,几次差点死在狱中。
姚广孝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语气里带着恳求:"陛下,老臣这辈子帮您做了那么多事,现在只求您放了溥洽。他就是个和尚,能有什么大罪?"
朱棣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朕答应你。"听到这句话,姚广孝长长地松了口气,顿足叩首,仰天发出一声长叹后,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84岁。
![]()
朱棣为了悼念他,下令罢朝两天,追封他为荣国公。
姚广孝的灵柩被送回老家安葬,沿途百姓都出来围观,有人说他是功臣,有人骂他是叛徒,争论声一直没有停过。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后,更是把姚广孝尊为"靖难第一功臣",让他进太庙配享,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是极少有的荣耀。
可是这份荣耀没能维持多久。105年后,嘉靖皇帝登基了。
![]()
这个皇帝信奉道教,对佛教非常反感,搞起了王化教育,认为臣子就该对君主绝对忠诚。
在他眼里,姚广孝帮朱棣造反夺位,就是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怎么能配享太庙?
嘉靖下了一道圣旨,把姚广孝的牌位从太庙里搬了出来,所有关于他的荣誉称号全部取消,连史书里的记载都要重新改写。
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功臣,就这样被抹去了所有痕迹。太庙里再也没有他的位置,历史的评价也变得模糊不清。
有人说这是报应,有人说这是政治需要,说法各异,真相早已淹没在时间里。
![]()
《——【·结语·】——》
姚广孝这个人,说他是忠臣吧,他帮着藩王造反;说他是奸臣吧,他临终前又为仇人求情。
他的一生,前半场杀伐果断,后半场却突然转了性子。可能他自己也想不到,死后还得经历从太庙到被除名的折腾。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价,姚广孝算是把这个道理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信息来源:
1. 《明史·姚广孝传》,中华书局出版
2. 《明实录·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本
3. 《国榷》,谈迁著,中华书局1958年版
4.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