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国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中首次公开展示东风-61洲际导弹,消息一出,西方防务圈立刻炸开了锅。紧跟其后的,是一波美国防务专家的“高超音速”猜测,甚至有人断言这款导弹就是冲着美国反导系统弱点来的。
导弹还没落地,评论已经飞了半天。这场技术展示引发的一次军事观察,变成了中美战略思维的碰撞,看上去是一次试射,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核威慑、战略文化和技术焦虑的深层对话。
![]()
一款导弹,震出全球战略神经
在阅兵式上首次现身的东风-61,从外形到平台都不算低调。16轮发射车、宽大的弹头、修长的弹体,很快就被各路分析人士盯上了。
它不像传统液体燃料导弹那样依赖复杂的发射准备,采用了更现代的固体燃料推进系统,发射响应时间更快、操作更灵活,被视为中国“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中陆基力量的新成员。
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陆基、海基和空基三种核打击方式的协调发展。这次中国同时展示了潜射导弹、空射导弹和洲际导弹,等于把战略威慑的家底摆在了台前。
对于外界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个信号:中国的核威慑力量正在从“够用”走向“现代化”。美方专家迅速将东风-61与“高超音速导弹”联系起来,猜测它具备二次点火能力,能在飞行中重新加速,从而突破传统反导系统的拦截。
这种说法虽然听上去有点技术含量,但也暴露出美国对中国导弹发展的认知盲区。很多西方观察者甚至连东风-61的编号都感到困惑,为什么跳过了“东风-51”?其实这类编号并不一定是技术演进的线性体现,更可能是保密体系的一部分。
美国的紧张来自哪?
就在阅兵过去没多久,华北上空出现一段不寻常的飞行轨迹,引发了更多猜测。美国防务圈迅速将这一现象与东风-61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次高超音速飞行试验。而这种被称为“压低弹道+二次点火”的飞行方式,正是当前高超音速武器的典型特征。
从技术角度看,美国的判断并非毫无依据,但问题在于,这种推测过于武断,且忽视了中国一贯的战略逻辑。美国专家之所以如此敏感,不只是因为看到一款新导弹,更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现有的反导系统拦不住这一类武器。
美军目前的反导体系主要针对传统弹道导弹设计,面对速度更快、轨迹更飘忽的高超音速武器,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的担忧其实早有苗头。从过去几年开始,华盛顿对自己在高超音速领域的进展速度就不满意。有美国研究人员曾公开表示,美国在这方面投入不够稳定,导致进展断断续续。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则比较连续,步步推进。正因为如此,美国专家才会对东风-61格外敏感,甚至把它看作是“直接针对美国反导系统”的特制武器。
但这类判断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发展这类导弹,不是为了与某国进行技术竞赛,更不是为了主动挑衅,而是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合理防卫需求。
美国将每一次中国军事技术的进展都视为对其全球主导地位的威胁,这种心态本身才是最大的战略不安源头。
核战略不是“技术秀”,而是理性选择
中国的核战略一贯强调“最小核威慑”原则,不需要拥有最多的核武器,也不追求最花哨的技术,而是要确保在遭到核攻击时具备有效反击的能力,这种战略强调的是实用性而非炫技,稳定性而非攻击性。
具体到导弹设计,中国更看重的是导弹的打击效率、覆盖范围和生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速度和机动性。高超音速武器虽然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体积大、重量高、携带弹头数量少。
如果一枚导弹只能带一颗高超音速弹头,那就意味着要实现相同威慑效果,需要增加更多导弹数量,代价不小。这对于奉行“反击为主”战略的中国来说,显然不是最划算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东风-61是高超音速导弹,不如说它是一个更现代化、更高效的洲际导弹平台。它可能具备部分先进飞行能力,用于提升突防效果,但整体战略定位仍是稳中求进,而非冒进。
中国在应对美国反导系统方面,采取的是更灵活的组合方式。比如通过发展少量具备高突防能力的导弹,专门用于打击美国反导系统的关键节点,然后由传统多弹头导弹完成主力打击任务。这种“先破防、再打击”的策略,不仅更符合成本效益,也更符合中国“有效报复”的核战略逻辑。
战略误读背后
一个导弹型号的识别,引发了一场跨洋的战略解读风波,从侧面反映出中美之间在安全观上的巨大差异。美国习惯于强调“压倒性优势”,总想通过技术领先来维持战略主导地位。而中国则更注重“适度安全”,强调的是威慑有效性,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极限。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武器系统上,更体现在战略文化上。美国的安全逻辑是建立在“先发制人”和“压制潜在威胁”的基础上,因此总是倾向于把对方的技术进展理解为主动挑战。
而中国的安全逻辑则更多强调“不主动、不挑事”,但也不容忽视和低估。东风-61的出现,是中国在战略安全环境变化下做出的理性应对,而不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秀肌肉”。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在安全受到威胁或被围堵时,往往会加快防御体系的构建。中国近年来面临的国际压力不小,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也愈发艰巨。
在这种背景下,导弹技术的更新换代是自然的选择,不是针对谁,而是保护自己。
美国方面如果继续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国防建设,只会加剧误判,制造不必要的紧张。而中国坚持的“透明展示+理性规划”的方式,反而有助于减少误解。这次阅兵式的公开展示,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沟通,意在说明中国的军事发展是有节制、有边界的。
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导弹飞得多快、打得多远,而是各国如何通过理解与沟通,避免战略误判。导弹只是冰冷的钢铁,真正决定安全的是背后的战略逻辑和政治态度。
信息来源:
新华社、央视新闻
2025年9月3日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报道
报道中首次公开展示东风-61导弹,确认其为新型陆基洲际导弹。
《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
解读东风系列战略导弹发展思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