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队”与“排头兵”,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立项建设单位和专业建设计划 (2025—2029年)(以下简称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肩负着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示范带动全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要确保第二期“双高计划”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其预设的“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与“度量衡”作用,将其贯穿于建设全过程,以此强力引导和推动立项建设单位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书写好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奋进之笔。
绩效管理绝非简单的量化考核与资源分配工具,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价值引领与方向校准。对于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而言,建立并实施一套科学、高效、契合自身定位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确保建设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力度不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立项建设单位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转向遵循类型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这根“指挥棒”指向哪里,立项建设单位的资源配置、工作重心、改革动力就会流向哪里。因此,必须让绩效评价的导向旗帜鲜明地服务于“坚定服务导向”这一核心办学理念。
一、深刻认识绩效评价的“导航”意义,筑牢服务导向的思想根基
绩效评价是检验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导航仪”。第二期“双高计划”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厘清“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好”的根本问题。
服务国家战略是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绩效评价应引导立项建设单位紧密对接制造强国、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将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向相关领域倾斜。要看重立项建设单位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的贡献度,而非仅仅关注论文数量或奖项层级。例如,在评价体系中增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项指标,量化其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方面产出的实质性成果。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绩效评价应驱动立项建设单位深度融入地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考察立项建设单位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的实效。这要求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指标的关联性和贡献率的测量。
服务产业升级是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职业教育必须前瞻布局。绩效评价应激励立项建设单位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升级实训设施,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复合技能的工匠人才。要关注立项建设单位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开发新形态教材、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方面的表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评价指标需体现前沿性和引领性,鼓励立项建设单位在应对产业变革中发挥先行者作用。
服务学生成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一切办学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应引导立项建设单位回归育人本位,聚焦德技并修,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初次就业率,更要重视其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满意度。要引入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成长增值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科学构建绩效评价的“四梁八柱”,明晰服务导向的实施路径
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运行机制。这套体系应如同建筑的“四梁八柱”,支撑起服务导向的办学大厦。
设定分层分类的评价目标。 避免“一刀切”。对于综合实力强的立项建设单位,侧重评价其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对于特色鲜明的立项建设单位,则着重评价其在特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及对细分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目标设定要兼具挑战性与可达性,激发“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精神。
优化多维立体的评价内容。 打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建立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尤其要加大社会服务(如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如技能大赛获奖、毕业生发展)、校企合作深度等指标的权重,使评价内容全面反映立项建设单位的服务能力与成效。
引入多元协同的评价主体。 改变以教育主管部门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模式,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社区居民、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评价,应作为衡量立项建设单位服务产业发展契合度与贡献度的关键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核实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信力。
强化过程管理与动态调整。 绩效管理不是“年终算账”,而是贯穿项目建设全周期的“体检”与“诊疗”。要建立常态化的监测、预警与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数据,分析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评价结果不仅要与资源分配、项目续设挂钩,更要用于指导立项建设单位改进工作、优化策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绩效目标本身也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保持其科学性与导向性。
三、着力突破绩效管理的实践难点,保障服务导向的落地见效
再好的蓝图,也需要扎实的行动来实现。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点与挑战,需要勇于探索、精准施策。
破解“重申报、轻建设”的惯性思维。部分单位可能将主要精力用于争取立项和应对检查,而忽视长期的、扎实的内涵建设。绩效管理必须强调建设过程的重要性,将过程监测结果纳入最终评价,引导立项建设单位将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提升服务能力和办学质量上来。
平衡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的关系。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容易导致功利化倾向,忽视难以量化的长远效益和隐性成果。应在确保评价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合理运用案例评价、实地考察、声誉调查等质性评价方法,实现对立项建设单位服务成效的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促进数据真实性与信息共享。绩效评价依赖于准确、及时的数据。要建立健全数据填报责任制和核查机制,严防数据造假。同时,推动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双高计划”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减少重复填报,提升管理效率,也为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与激励约束。绩效评价结果必须“长牙齿”。对建设成效显著、服务导向鲜明的单位,要在经费投入、项目申报、政策试点等方面给予倾斜,树立先进典型;对进展缓慢、效益不佳的单位,要及时预警、督促整改,直至调整支持力度。通过鲜明的奖惩导向,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单位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各立项建设单位担当与智慧的一次集中检验。牢牢抓住绩效管理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坚定不移地引导立项建设单位将服务国家、服务区域、服务产业、服务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将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来源:作者投稿
![]()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