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家长三年无偿接送邻居孩子,女生反被其连捅26刀杀害。
犯罪嫌疑人自述,因长期嫉妒优优成绩优异,心理失衡蓄意谋杀。
首先想到的是,又一起活生生的“农夫和蛇”。
新闻没有具体讲述背景,但是3年时间里,可能有复杂的因素,譬如青春期交往、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校园霸凌、网络游戏,等等。
但无论如何,女孩是没了,而且是被反复捅刺26刀。据说男生第一次捅刺后离开,看到女孩挣扎呼救,还返回补刀。
![]()
15岁的孩子,对另一个同龄异性,还是同学、同行多年的朋友(至少在女孩家人心中是这样吧),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恶意?
女孩是家中独女,钢琴9级、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犯罪嫌疑人成绩较差,性格孤僻,家庭关系疏离。
男孩的“嫉妒”可以解释。当对方很优秀,父母如果老是拿她来打压讽刺男孩的时候,男孩心中的恶意就会膨胀。
天天与女生同行的一段路程,就成了受刑的过程。
嫉妒是人的天性,偏执的人更容易被嫉妒劫持。一旦被嫉妒附体,只剩下了一个念头:毁灭对方。
毁灭不了对方,也要从对方最心爱的事物下手,最大限度地恶心人。
想起了不久前上海的洛天依娃娃事件,也是5年多朋友间发生的狗血事。
受害者小陈经济条件好,在上海拥有自己的房子,小张则没地方住。鉴于认识多年,小陈将一间空屋低价租给了小张,2000的价格只收650。
全屋智能家具免费给小张用,小张每个月耗电巨多,小陈厚道地选择平分,平时做饭也给他带一份。
小陈万万没想到的是,某天他去看洛天依杭州全息巡回演唱会,回到家发现,室友竟把自己的“天依”给qj了。
这个“天依”虽是硅胶娃娃,小陈平日里极尽爱护,自己的衣服几十一件,给“她”买衣服都是几百几千。
“女友”被性侵,小陈的天塌了,躲在厕所里偷偷地哭。在朋友安慰和支持下,他报了警。最终以小张赔偿小陈7766元了结。
![]()
很像张爱玲《茉莉香片》里的剧情。
男主聂传庆原生家庭不幸,自卑敏感阴暗。女同学言丹朱父亲是大学教授,家庭幸福,性格开朗,看到男主不快乐,经常热心帮助他。
男主不但不感激,反而嫉妒。他母亲从前跟女孩父亲谈过恋爱,当年要是私奔成功,他该是言教授的儿子,家庭幸福,前途无量。
他认为是女生“抢”了他的人生,于是他在某个同行的夜晚,在山上疯狂殴打女主。
不要随便同情人,这世界上最遭人嫉恨的就是,你明明和他生活在相同的环境,而他却处处好过你一头。
得出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
大恩即大仇,有些人真的不配对他太好。
别人对他越好,他越是觉得全世界亏欠了自己,你看不起我!
心理学里也有一种叫“受助者恶意”:
一部分人在接受了帮助之后,不是以感激回应,而是对施助者产生憎恨的情感。
受助者觉得帮助者一定会认为自己是自卑的弱小者。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下,受助者就会放大各种细节,执着寻找对方瞧不起自己的证据。
另一方面,受助者又会觉得向对方“报恩”这件事压力巨大,觉得自己用尽全力也无法抵消对方的恩惠。
重压之下,他可能会心生怨念,反过来去诋毀、攻击帮助者。
![]()
当然,这种恶意大多数发生在情感层面,不会付诸行动乃至到杀人地步。
但是到了现实中,教育孩子成了一个难题:
不与人交往吧,视作不合群;不帮助人吧,被批没人性。
但是帮助谁,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太难了。
对方额头上没有写着“我要吃你”,焉知最后帮到了一头大灰狼?
有人说,当务之急是教会孩子认识世界和人性,学会分辨好坏善恶,善良要有锋芒。
这话很对,但可能是正确的废话。
作为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目睹和亲历了林林总总,我只能说,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话值得牢记:
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反过来说,人与人的差异,有时候比人与动物还要大。可以试着理解人性,但不要奢望改造人性。
简单点说,给孩子交友、择校,圈层很重要。
尽量少和边缘群体打交道,这对谁都好。
对于境遇相去甚远的同学、同事、室友、邻居,保持尊重即可,
除非需要急救,不要一厢情愿地主动和过度帮扶。
这不是受害者有罪论,这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也是很多人用生命上的重要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