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场惊现“段子手”:死囚的最后一搏
1977年1月17日清晨,美国犹他州一座废弃罐头厂内,杀人犯加里·吉尔摩被绑在行刑椅上。
当执法队长问他是否有临终遗言时,这个曾冷血杀害两人的凶徒竟轻松一笑:“让我们这样做吧。”("Let's do it.")
![]()
五声枪响后,这句看似随意的口语却在十年后掀起狂潮——耐克广告总监丹·威登从中捕捉到灵感,将“Let's”改为“Just”,创造了席卷全球的“Just Do It”口号。
谁能想到,这句每天在千万人鞋带上跳跃的广告语,竟诞生于死刑犯的枪口下?
二、死亡倒计时中的幽默博弈
吉尔摩并非唯一用幽默面对死亡的奇人。在德州死囚室,连环杀人犯派崔克·奈特甚至发起“笑话比赛”,要求网友投稿最佳段子作为自己的遗言。他宣称:“死是我的惩罚,我接受安排。假如您必须死,就带着微笑上路吧!”
更荒诞的是法国死囚詹姆斯·法兰西——坐上电椅时,他竟对刽子手调侃:“你们的头条标题怎么样?‘炸薯条’!”(谐音其姓氏French)这种将刑场变脱口秀的勇气,连现代单口喜剧演员都甘拜下风。
![]()
三、古代版“临终脱口秀”考据
若以为这是现代独有现象,可就小瞧了古人的幽默感。春秋时期刑场上,曾有贪官与刽子手就“贵族特权”当众吵嘴;明代凌迟现场,刽子手一边报数一边摆肉片,围观群众竟排队买人肉做药引,堪称最早的“恐怖主题集市”。
最绝的是清末恶霸康小八:临刑前慈禧亲自审问,他竟猖狂大笑:“要劫就劫皇杠,要奸就奸皇妃!”气得老佛爷当场将斩首升级为凌迟。这份“作死也要上头条”的执着,连今天的网红都望尘莫及。
四、幽默是死刑恐惧的结构?
有犯罪心理学教授分析道,“当绞索套上脖子时,一句玩笑话既能维持尊严,又完成了对司法戏剧性的嘲讽。”
历史学者则指出,古代刑场常成为民众娱乐场所,某些朝代甚至出现“刽子手明星效应”——技艺高超者会获得“快刀张”“无痛李”等绰号,受刑家属甚至私下送礼请求“给个痛快”。
五、从刑场到商场:死亡话语的奇幻漂流
吉尔摩的“Let's do it”如何变身广告金句?耐克团队曾坦言:“这句话暗合了80年代美国社会的行动主义浪潮……”
如今,这句死刑遗言已化作健身房的激励口号、创业者的座右铭。或许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言:人类最深刻的幽默,往往诞生于最无解的悲剧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