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标题:回顾中意“一带一路”合作(2019—2023):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与新起点
副标题:从首个G7(七国集团)签约国到首个退出国,四年半实践留给企业的启示
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与中国在罗马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成为首个也是唯一加入该倡议的G7国家。2023年12月6日,意大利宣布不再延展该框架(对外表述为退出)。从签署到调整,四年半历程虽不完美,却提供了中意合作方式、风险管理与机会识别的现实样本。本文基于公开来源,回溯签署背景,检视贸易与项目表现,分析调整的多因素成因,并从企业角度提出可操作路径与风险提示,力求客观、去标签化、务实可用。
“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贸易额和GDP,以及超过60%的世界人口。
为何签署:象征与现实的交汇
2019年前后,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北部港口与交通设施升级诉求突出,产业界希望通过更紧密的对外合作,提升物流枢纽能力、扩大市场空间、改善增长预期。对中国而言,意大利作为欧盟创始成员与G7经济体,其参与具有样本与窗口意义,有助于为互联互通与产业协作探索路径。MoU为框架性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列明政策对话、运输与物流、贸易与投资、金融协作、人文交流与绿色发展等方向,但未附刚性项目清单与履约机制。这种“软框架—硬落地”的结构决定了“意愿—执行—合规—融资—在地能力”之间的转化难度。彼时欧美多方对标准、安全与外溢效应表达关切,后续推进注定处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
![]()
图片来源:unsplash
做了什么:数据增长与结构变化
贸易层面,2019—2022年间双边贸易规模显著扩大,但结构不对称——中国对意大利出口增速快于意大利对华出口,意方逆差扩大,引发“收益对称性”的讨论。投资与项目层面,外界对大体量基础设施的预期未广泛兑现;真正推进的是“轻重结合”的务实协作:港航与物流配合、地方园区与产业配套、学研对接与技术展示(如持续举办的中意科技创新周)等。制度环境亦显著变化:意大利“黄金权力”外资审查持续收紧,半导体、能源与关键通信等敏感领域的并购与参股门槛提升;疫情对供应链、施工组织与商务旅行造成冲击,延缓了工程类项目节奏。总体看,框架提升沟通与关注度,但难以自动转化为“规模化、对称性”的落地成果,企业仍需“项目清单+本地化能力+合规数据”作为抓手。
为何未续约:经济与合规的多重影响
“不再延展”的决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较长周期评估基础上做出的策略选择。经济层面,逆差走阔与预期落差是重要因素;制度层面,外资审查(尤其“黄金权力”)与合规要求对敏感行业交易的影响持续累积;外部环境层面,与盟友政策协调及EU“去风险化”(de-risking,降低单一依赖与脆弱性的政策取向)共同作用于时点选择。框架调整并未改变双边经贸合作的基本面:2004年确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仍在运行,政府间联委会与多双边机制延续,合作逐步从“顶层标签”转向“项目级、行业级、机构级”的细分协作,更强调“可审计交付与可复制机制”的务实路径。
企业视角:五点可做与三点慎做
可做其一:去标签化表达。聚焦价值、交付与风险控制,用商业语言明确“投入—产出—证据”,弱化政治化表述。其二:本地化为先。以“在地团队+在地注册+在地供应链”为基本面,塑造“在地运营、可持续服务”的形象。其三:聚焦非敏感赛道。优先切入绿色能源设备与系统集成、建筑能效、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轨道交通运维数字化、时尚与食品等消费品,更易合规穿透与复制。其四:以数据建立信任。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标、产品/系统绩效与第三方核证打包进合同条款,预置审计留痕,缩短核验与付款周期。其五:用新框架找新入口。对接ActionPlan2024–2027(双边行动计划2024—2027),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交流等“高智低敏”单元,借力高校、研究机构与行业协会等中性平台,做“联合研发+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
慎做其一:避免触发硬性审查红线。对半导体、关键能源设施、5G/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敏感数据相关资产的股权安排、供货路径与数据流向进行压力测试,将审查与批准期纳入时间与成本模型。其二:避免“只谈顶层、不做拆分”。将愿景拆解为“项目清单—里程碑—绩效指标—现金流—风控矩阵”,以季度为单位滚动校准。其三:避免“远程控制”。在地授权与响应速度是效率与风控的关键,复杂合规与跨语境协作更需要“前线决策单元”。
政策启示:从软框架到硬清单
MoU(谅解备忘录)式软框架擅长打开沟通空间,但在高不确定环境中,“硬清单+履约机制”更能穿越周期。对志在欧洲市场的企业而言,FDI(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数据与隐私合规、供应链与反腐尽调、可持续信息披露,正从“合规成本”转化为“入场券”。以“可信交付”为锚点,把法务、财务、ESG与技术文档体系嵌入投标与合同履约,是建立跨境信任与稳定现金流的关键。
后BRI时代:新框架与新节奏
框架调整后,双边合作重心正向“高智低敏”的项目单元迁移。ActionPlan2024–2027强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科技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交流等人文纽带,侧重知识共享、联合研发与场景落地,而非单一、重资产、长周期的大工程。对企业而言,可将资源配置转向“技术共研—试点示范—规模复制”的链条,并以“高校—研究机构—产业联盟”的三螺旋模式构建稳定的创新网络。运营层面,建议采用“季度滚动—月度校准”的资源与产能计划,以适配分期验收、审计抽核与预算节奏,提升现金流可预期性。
结语
从签署到调整,中意“一带一路”合作是一段真实而富于启发的历程。它提醒参与者:跨境合作的关键,不在宏大叙事,而在“项目逻辑、数据逻辑与信任逻辑”;企业的胜负手,是把“讲得清楚”转化为“做得可靠”,把愿景转化为项目清单,把关系转化为体系化执行力。去标签、重实效、强在地、精合规,是后BRI阶段的长期主义。
中经总网【全球经济报道·意大利米兰栏目】
主编:阎以诺 副主编:史宋智麟
注:本报道基于公开信息来源整理,所有数据以官方发布为准。文中涉及的政策解读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法律或税务建议。相关合作项目的具体进展和效果评估,需要根据后续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观察。读者如发现信息疏漏或需要更新,欢迎及时反馈以便勘误修订。
![]()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侯晋平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数字电视台、《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平台联动3000多家网络媒体、地方电视台、海外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已获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世品办®;及版权: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旗下有中云经视国际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城环球(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中经智谷(海南经济特区)国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界品牌研究院(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世界品牌优选工程、全球好物甄选工程、中外好礼甄选工程、中外媒体联合报道赋能中心、中外品牌智库国际传播中心等优质产业运营平台,已成为专注于品牌战略营销策划的专业机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