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贵州瓮安:一片“叶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0
分享至


“明前嫩叶托新芽,春雾丛山气自华”。每年四月,瓮安县建中镇的万亩生态茶园在朝阳中苏醒。黄红缨生态茶园的茶垄如绿浪般起伏,采茶人指尖翻飞间,嫩芽落入竹篓,空气中弥漫着清洌的茶香,这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革命老区瓮安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释。

近年来,瓮安县坚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研究提出“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将茶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持续延链补链、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打造,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全方位发展壮大“茶经济”,带领全县群众走出了一条“茶香四溢”的产业振兴之路。

1

规划引领

“小茶叶”变身“大产业”

瓮安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峦叠嶂、耕地贫瘠,发展长期受限于自然条件。然而,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干部群众始终秉持“不甘落后、敢闯新路”的老区精神,矢志探寻转型之道。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瓮安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截至2007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然而,受交通不便、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多重因素制约,瓮安县的茶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气候湿润、荒坡等山地资源丰富等特点,于2008年系统性启动茶产业培育,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专家与贵州大学编制《瓮安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瓮安县茶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暂行办法》,构建“政策+科技+金融”的全方位支撑体系,打造“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扶持本土企业与积极招商引资,有力推动茶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

“初到此时,偏远闭塞的山村与群众的贫困状况让我深受触动,但更坚定了我扎根此地、荒山造绿园的决心。”黄红缨回忆道。

黄红缨是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瓮安县,致力于茶叶种植的客商代表之一。经过细致考察和多方综合考量,黄红缨最终选定瓮安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0亩荒山,并投资创办了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起初,她仅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活动板房,购置了数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农用机具,便毅然投身于杂草丛生的山林拓荒工作。她带领团队开挖荒山、劈山筑路、掘洼成井、碎土造田、围坎建园,公司先后修建了30余公里的道路,完成了产业园区及周边水利灌溉设施网络的建设,包括修建沟渠10余公里、挖掘水井3口、架设灌溉管道20多条及灌溉泵送设备10余台套。为了让当地群众精准掌握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和采摘技巧,黄红缨每年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周边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培训。茶园面积已从最初的3000余亩扩展至现在的12000余亩,且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最严格的欧盟有机标准进行园区开发,茶品远销欧洲、中东迪拜、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提供了逾1800个就业岗位,带动309户共98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其中包括民政部认定的10余名伤残人士。公司年均发放农民务工人员薪资达2000万元,助力当地老百姓实现人均年增收近12000元。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鑫产园茶业基地。刘德权/摄

“我们老老少少都上坡来采茶,鲜叶收购价22元一斤,一天能挣130元到160元,收入还是不错的。”采茶工人周新菊高兴地说。

黄红缨经过十余年的砥砺耕耘,将昔日的万亩荒山蜕变为生态茶园,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茶叶基地荣获全国首批10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称号,公司亦跻身全国百强茶叶企业之列。黄红缨先后荣获2025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以及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等。建中镇202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截至2024年,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7家(专业合作社19 家),全县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茶叶产量、产值分别为1.49万吨、11.34亿元,全县茶园年均劳务用工达200万人次,共支出劳务工资2.4亿元,茶产业已成为瓮安县带动群众增收、促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支柱产业。

2

匠心铸魂


干净茶 欧标茶 的产业升

产业做大了,却面临着大而不强、产品一般化、同质化严重、品牌化不足、竞争力不强、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让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瓮安茶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迫在眉睫。

“这些年,我们坚持在茶叶标准的打造和品牌的提升上深耕细耕,瞄准欧美市场,严格对照欧盟583项检测标准,健全完善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程,强化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走出了一条生态有机茶——瓮安欧标茶的新路子”瓮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汪福桥说。

2018年“瓮安白茶”“瓮安黄金芽”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瓮安白茶”获2020年贵州春季斗茶大赛特异品种类金奖。目前全县已有3家企业获欧盟认证,21家获SC认证,2家企业获有机认证。贵州高原明珠茶业公司、瓮安花竹茶业公司等7家茶企与贵茶集团合作,建高标准碾茶基地13000余亩,拥有碾茶生产线19条。2025年全县夏秋茶下树率从75%提高到 80%,实现碾茶产量1065吨、产值1.1亿元,全县销售给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的1065吨碾茶全部符合欧盟标准。带动周边群众4.5万余人(次)劳务用工,支出劳务工资500余万元。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鑫产园技术员现场指导村民采茶技术。文慧/摄

“我种植了80余亩茶叶,过去自行生产绿茶,年收益仅七八万元;如今与公司合作生产碾茶,年收益已提升至约12万元。”种植大户李太刚表示。贵州高原明珠茶业公司的采茶工周福先说:“以前公司生产绿茶时,我们一天的工资最多只能达到150元。现在转而生产碾茶,我们一天能赚到300元,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

“我们瓮安欧标茶是实至名归的干净茶、是实至名归的健康茶、更是实至名归的优质茶。‘瓮安老白茶’‘瓮安黄金芽’‘瓮安红茶’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县内茶企贵州桔扬雨辰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宗茶更是畅销海内外。”2025年黔南州都匀毛尖市场营销暨招商推介会上,汪福桥自豪地向广大消费者介绍道。

03

茶旅交响

多元融合激活乡村 新引擎

“瓮安是个好地名嘛咦哟,大家来欢乐喂,天然氧吧嘛呀咦哟,好迷人嘛哟喂........黄金的翠芽漫山地长,黄黄的颜色那是味道香嘞……万亩茶山是哟喂,高过天哟喂,云雾缭绕在山尖,在山尖哟喂。”

在建中镇凤凰村茶园基地黄金观景台上,身着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的阿妹正唱着山歌,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拍摄。这是2025年瓮安“春上茶山”茶文化体验活动现场的一幕,茶文化代言人正在用原生态的山歌唤醒春茶,唱出满园茶香。


瓮安黄金芽基地。张岳/摄

“今天,我们的活动是以我县茶文化品牌为主基调,打造春季瓮安‘春上茶山’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围绕‘茶旅+文旅+体旅’融合,开展绿茵润心茶园长跑、春秀茶山——最美的你寻找茶文化代言人、茶韵清雅歌友会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推崇‘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活动现场,瓮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永忠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位于瓮安县建中镇的黄红缨茶旅文化体验中心是瓮安县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的一处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日益完善的各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打响了当地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招牌。

“这里茶山看起来非常漂亮,整个茶园的管理还特别规范,茶叶干净、无污染,是真真正正的纯天然。”上海游客颜秀兰说。

近年来,瓮安县立足茶叶主产区建中镇资源禀赋,坚持“支部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示范、农户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依托黔南州首个东西部协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配套建设红茶、名优茶、大宗茶等多条生产线,充分发挥“瓮安欧标茶”品牌优势,推动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打造茶旅文化体验中心,以茶为“媒”,另辟“旅”径,深度挖掘黔南特色文化,打造瓮安茶旅小镇等特色茶文化旅游地,不断拓展和延伸茶产业发展链条,形成茶旅经济生态链,促进茶、旅共融共通,每年吸引到瓮安休闲观光旅游研学的省外旅客达20万人次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景美民富、绿色振兴的特色致富之路,实现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转变。

“未来,瓮安将持续围绕“三茶鼎力”(白茶、碾茶、大宗茶),聚焦做优茶基地、做强茶产业、做活茶经济,充分发挥瓮安欧标茶优势,推进白茶、碾茶、老白茶、红茶、黑茶、大宗茶等综合开发,依托现有的生产线和2025年新增的9条碾茶生产线,全面提升全县茶青下树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加工转型升级,推进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展现新作为、新变化,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胡友明表示。(吴明华 杨华连)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535文章数 159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