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巴西可是中国第一大豆进口来源国,自2008年起就没挪过位置,2024年更是占了中国大豆进口的七成多,足足7464万吨。
按理说手握这么大的供应份额,巴西本该稳坐钓鱼台,可为啥偏偏在这时候抬价?
更让人好奇的是,以前就算进口大豆涨价,中国买家大多只能硬扛,这次为啥敢直接停购?
一则停购消息,撕开大豆贸易的“价格博弈战”
2024年10月中旬,中国买家暂停采购巴西12月后船期大豆的消息在粮油圈炸开了锅。
![]()
这事说起来不复杂,核心就三个字:太贵了。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很快给出数据:当时巴西大豆报价,每蒲式耳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大豆高出2.8到2.9美元,而美国大豆的溢价才1.7美元。
别小看这1美元多的差距,对国内大豆油企业来说,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这些企业就没赚过钱,利润一直挂着负数,有业内人算过账,按当时的价格,油厂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就得亏200多块。
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停购止损成了唯一选择。
有人说巴西是“趁火打劫”,趁着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抬价。
这话不全对,巴西新季大豆当时还没大批上市,短期供应紧张,再加上运费、汇率波动,价格确实会受影响。
![]()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贸易商看准了中国对美国大豆进口受限的处境,故意抬高报价,觉得中国不得不买。
可巴西没想到,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高价的买家了。
从被动买高价到主动定节奏
中国敢暂停采购,不是瞎较劲,而是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底牌,这些底牌,是多年布局攒下的底气。
首先是“等得起”,盯着两个能让价格回归理性的契机。
一个是盼巴西大豆丰产落地,2024到20252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能到1.68亿吨,出口潜力更是高达1.1亿吨。
懂点市场规律的都知道,一旦供应量上来了,价格没理由不往下走。
另一个是看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
美国大豆产业早就急了,要知道美国大豆产量的23%都靠出口到中国,2024年1到8月中国从美国只进口了580万吨大豆,同比降了近80%,美国仓库里的大豆都快堆成山了。
当时美财长已经放话,第五轮谈判要重点谈农产品采购,明尼苏达州大豆协会主席更是坦言就算谈成也赶不上丰收季了。
![]()
而且11月中旬美国对华关税暂缓期就到了,特朗普急着用大豆出口成果稳住豆农票仓,中国完全有底气等美国让步。
其次是“有储备”,国家粮仓能兜底。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早说了,当时大豆战略储备特别充足,2023年中储粮光在东北就收储了200多万吨大豆。
一旦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波动,把储备大豆投放到市场,立马就能增加供应、平抑价格,完全能满足近期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多元化”,早跳出了单靠巴西的陷阱。
2024年中国从16个国家进口大豆,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也能补位,当年就向中国出口了超70亿美元的大豆。
![]()
虽然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大主产国占了进口总量的96%,但比起以前只依赖一两个国家,风险已经分散了很多。
而且国内企业也在主动转型,就拿新希望集团来说,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占比不到2%,全靠拓展多元渠道和国产蛋白替代。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底气,是技术替代的突破。
以前豆粕占了畜禽饲料蛋白来源的90%以上,而豆粕又得靠大豆榨取,所以大豆依赖度一直降不下来。
但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推杂粕替代,菜籽粕、棉籽粕这些以前不太受重视的原料,替代豆粕的比例已经从10%升到了15%。
![]()
别小看这5个百分点的提升,每多替代一点,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就少一点,供应链的韧性就强一点。
藏在耕地账本里的现实约束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既然进口这么被动,咱自己多种点大豆不行吗?
这话问得实在,但背后的难处,得从一本“耕地账本”说起。
首先是耕地不够用,这是硬约束。
中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这些年城市化发展快,每年都有几十万亩耕地被用来建房子、搞工业,2023年一年就少了50万亩。
总不能把建好的城市拆了种大豆吧?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本就有限,能分给大豆的更是少之又少。
更关键的是,耕地得先紧着主粮。
中国有14亿人,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粮,是老百姓顿顿离不开的,必须优先保障种植。
![]()
有组数据很直观:种一亩大豆的产量,只够一个人吃两个月,而种一亩水稻能管一年。
要是为了种大豆挤占主粮耕地,最后主粮不够了也得进口,就像日本最近大米价格疯涨,根源就是国内供应不足。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中国绝不会做。
当然,不是没努力扩种大豆。
2024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到了1.5亿亩,东北产区全年还增产了50万吨。但这点产量,跟国内1亿多吨的进口量比起来,还是杯水车薪。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虽然高达83.57%,但这种依存是有选择的依存,不是没办法自己种,而是在保障主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进口和多元化布局,更高效地满足需求。
而且现在全球都在想办法减少对大豆的依赖。
![]()
欧盟在推“无大豆蛋白计划”,东南亚在研究用棕榈粕替代豆粕。
中国没搞那些技术门槛高、成本贵的细胞培养肉,而是选择调整饲料配方、扩大杂粕使用这些“低成本、易落地”的办法,既符合国内农业产业实际,效果也更直接。
结语
未来,大豆贸易的博弈可能还会继续,但有一点很明确。
中国的粮食安全,从来不是靠赌单一来源,而是靠多手准备;从多元化进口到技术替代,从战略储备到耕地保护,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这场博弈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规则的买家,而是能在全球供应链中,为自己、也为公平贸易争取话语权的参与者。
信息来源:
中华粮网:《巴西大豆高溢价 中国买家暂缓采购》,2025-10-18
![]()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