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贸易战的硝烟,还在太平洋上空弥漫时,荷兰也“迫不及待”,跳进了这场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心。
![]()
(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卡雷曼斯,宣布将与中方官员会面)
1、美国递刀,荷兰动手
日前,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透露,他将在几天内与中方官员会面,商讨解决安世半导体被荷方"强行接管"的僵局。有意思的是,卡雷曼斯一边强调此事已经"上升至最高层级进行磋商",一边又试图撇清荷兰与美国的关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次行动纯粹是为了防止"前中国首席执行官将业务和知识产权转移出欧洲"。
这种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蹊跷。就在几天前,这位大臣还在另一个场合坚称,荷兰对中资企业的"历史性干预"并未受到美国施压,甚至反过来指责中方"混淆事实"。他言之凿凿地说:"无论是此次决策,还是以往的选择,都是我基于自身考量做出的判断。"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
(荷兰否认受到美国压力,坚称“强行接管”决策是出于自身考虑)
在这个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时刻,荷兰突然对一家中资半导体企业出手,而且恰逢中美科技战的关键节点,这种"巧合"未免太过刻意。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剧烈震荡的当下,荷兰此举无疑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欧洲正在选边站队。但问题是,这个选择真的符合荷兰自身的利益吗?
2、中国的反击,来得如此迅猛而精准
就在荷方还在为自己的"高明手段"自鸣得意时,中方已经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这套拳法之凌厉,让整个欧洲半导体产业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首先是一纸出口禁令,直接命中了安世半导体在东莞的封装工厂。这家工厂可不简单,它承担着该公司全球约七成的产品出货量,每天超过两亿颗芯片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禁令一出,整个供应链瞬间陷入瘫痪。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最先感受到了压力,他们的生产线因为芯片短缺而不得不放缓节奏。
![]()
(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掌握全球供应链的稀土和半导体封装实施出口禁令)
荷兰现在可谓是进退维谷。一方面,他们要维护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更糟糕的是,这场风波正在严重损害荷兰的商业信誉。哪个国家还敢放心地把企业设在荷兰?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接管"。欧洲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场科技博弈中,欧洲注定是最大的输家。
欧洲智库批评欧洲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的战略失误,美国想要遏制中国发展,欧洲为什么要跟着买单?最终承受损失的,不还是欧洲自己的企业吗?
3、半导体风波,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而这起事件与警示着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必须升级,不仅要带着技术和资本,更要带着完善的法律防护和制度保障。
![]()
(中国应加快推动对外投资的防护机制,减少外部依赖)
首先,中国正在加快完善对外投资保护机制。未来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须建立更加严密的防护网:重要资产要留在中国境内,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制定"反接管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看似繁琐,却是保护企业海外利益的必要屏障。
与此同时,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个制度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任何想要对中国企业下手的国家都得掂量掂量后果。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中国的供应链而独善其身。
但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靠自主创新。就在安世半导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同时,中国成功推出了"玉衡"光谱成像芯片。这项突破意味着中国在智能光子领域已经站稳了脚跟。这样的技术突破,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