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广州已经建成广州南站、新塘站等多座主要高铁站,形成覆盖大湾区、辐射全国的铁路网络。此外,广州还有多个高铁站即将开工建设,如“万众瞩目”的南沙站。除了这个“明星”高铁站之外,广州还有一座高铁站同样也是值得关注——黄埔站。
![]()
黄埔站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之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海丝城,定位为广州 “五主四辅多节点” 铁路枢纽布局的重要节点。原规划引入广汕高铁、广深城际、穗莞深城际等铁路线路,未来将成为广州东部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之一。然而,随着黄埔站最新规划方案公示,却引起了公众的热议。
![]()
据悉,早在2022年,《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首次把黄埔站写进“四辅”名单,与南沙、新塘、广州北并列。2023年10月,广铁集团环评稿抛出“9台21线”的建设方案,规模直追白云站,剑指“广州东部高铁新城”。然而时隔两年,根据广州地铁最新发布的“佛穗莞城际铁路鹭洲至新塘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知,广深城际铁路不在黄埔设站,同时站场规模也缩减至7台17线。此方案一出,让三年前轰轰烈烈的“东部第一大站”瞬间引发公众的猜疑——黄埔站真的“变小”了吗?如果是,是功能削弱还是理性回归?答案就是:从“超级枢纽”到“精准适配”。
黄埔站的规划调整并非突发,早在2021年广中珠澳高铁纳入《广东省“十四五”交通规划》时,这座定位为广州东部“十字型”高铁换乘枢纽的车站,曾以10台25线的规模被寄予厚望。然而,2023年广铁集团公示的《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工程环评》中,黄埔站预留规模悄然调整为9台21线。不难看出,规模调整的背后,是广州对枢纽布局的深度优化,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首先,黄埔站与广州站、广州南站等形成“五主四辅”网络,缩减至7台17线的规模虽小于白云站的11台24线,但通过“东十字交路”设计,可实现向北接京广高铁、向东连广汕高铁、向南衔接广中珠澳高铁的立体覆盖。这种“精准适配”策略,既避免与新塘站的功能重叠,又通过广深第二高铁15分钟直达东莞、20分钟覆盖双机场的时效优势,重构了大湾区东岸的交通格局。其次,7台17线的配置既保障了枢纽的基本功能,又为周边的土地释放了产业升级空间。数据显示,黄埔站建成后,30分钟可直达深圳、珠海,5-6小时覆盖杭州、上海,这种时效优势将吸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集聚,推动区域从“工业强区”向“科创高地”转型。
还有一点就是,根据规划方案可知,所谓“变小”并非简单“腰斩”,而是“分段实施、预留接口”。据悉,黄埔站首期5台11线已可满足广深第二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的始发立折;远期通过“外侧加股、上空加层”仍可扩展到9台21线。换言之,黄埔站不是“减肥”,而是“先穿S码,再戴扩容肩带”。总而言之,黄埔站的“变小”绝非发展退坡,而是从“规模堆砌”到“效能优先”的理念升级。它既避免了重蹈部分枢纽“贪大求全却客流不足” 的覆辙,又通过精准分工强化了大湾区轨道网络的协同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