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的傍晚,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看见草丛里“嗖”地窜出一条细长的身影,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那一刻,脑子里可能瞬间闪过电视剧里的桥段:端午节撒雄黄,蛇就绕着走。小时候也听老人说:雄黄一撒,蛇就不敢来。
可这到底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还是代代传下来的“土方子”?要是雄黄真这么神,为啥现在山林巡护员不背着一麻袋雄黄满山撒?如果蛇不怕雄黄,那蛇到底怕什么呢?
![]()
其实蛇不是你想的那样神出鬼没、无所畏惧。它们怕的东西不少,但跟影视剧里演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蛇是变温动物,也就是俗称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温度随环境变化。这就决定了它们特别挑地方住,太冷不行,动不起来;太热也不行,容易晒成蛇干。
大冷天蛇都钻洞冬眠,三伏天中午也躲阴凉里不出来,它们最怕的就是极端温度。研究显示大多数常见蛇类活跃的温度区间在18℃到30℃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它们要么不动,要么拼命找合适的地方躲。
![]()
这哪是怕,这是生存本能。另外蛇的天敌也多,比如鹰、獴、刺猬,甚至有些蛙类都能吃小蛇。它们对震动特别敏感,人走路、锄地、敲棍子,地面一抖,蛇立马警觉,掉头就溜。这不是因为它们“怕人”,而是感知到了危险信号,保命要紧。
还有蛇视力普遍不好,主要靠舌头收集空气中的化学分子和唇窝感知热量,所以它们更依赖嗅觉和热感应。你说它怕香水?那倒不至于,但它确实讨厌浓烈刺激的气味干扰它的“导航系统”。
![]()
那雄黄到底能不能驱蛇?这个问题得从源头说起。雄黄,化学名叫四硫化四砷,是一种橙黄色矿物,自古入药,《本草纲目》里确实记载过它“杀百毒、避邪气”。传统习俗中,端午节喝雄黄酒、小孩额头画“王”字,都是为了驱虫辟邪。
至于撒雄黄防蛇,最早见于民间口耳相传,但翻遍《中国药典》《中华本草》等权威资料,并没有“雄黄可驱蛇”的正式记录。现代动物行为学研究也给出了明确结论,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实验数据证明雄黄能有效驱赶蛇类。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曾做过对照实验,在蛇类活动区域分别放置雄黄、硫磺、大蒜粉等民间所谓“驱蛇物”,结果发现蛇该走哪条路还走哪条路,压根不买账。
雄黄本身有毒,遇热或光照可能分解出砒霜(三氧化二砷),不仅对蛇没用,反而污染土壤、危害生态环境。2019年湖南省林业局还专门发布提醒,不建议公众使用雄黄驱蛇,以防误伤野生动物或造成自身中毒。
![]()
既然雄黄不管用,为啥千百年来大家还信这个?这就得说到文化心理和观察偏差了。很多农村地区确实在撒了雄黄后没见到蛇,但这很可能是因为季节不对,比如冬天蛇本来就在冬眠,或者当地蛇本来就少。
人们把“没看到蛇”归功于“撒了雄黄”,这就是典型的因果错觉。再加上《白蛇传》这类文艺作品的渲染,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结果现出原形,这一幕深入人心,搞得好像雄黄是蛇的“身份证识别器”。
![]()
其实那是文学创作,不是生物学报告。真正有效的防蛇方法,从来都不是靠撒粉末,而是管理好环境。比如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堆、石堆、垃圾堆,这些都是蛇藏身的好地方;封堵房屋地基的缝隙,防止蛇溜进屋里;晚上打灯照明,蛇一般不喜欢强光区域。
如果在野外活动,穿高帮鞋、走看得清的路,比揣一包雄黄靠谱多了。广东、福建等地的林业部门推广的“防蛇三原则”就是:清环境、做隔离、早发现。
![]()
那有没有什么东西蛇是真的会避开的?有,但不是气味,而是物理屏障和持续干扰。比如高频振动器,模拟天敌脚步震动,能让蛇保持警惕远离;再比如金属网围栏,孔径小于10厘米,就能有效拦住多数陆生蛇类。云南一些茶园就用这种围栏保护采茶工人。
还有研究发现,某些植物如凤仙花、薄荷、香茅草的挥发性成分对少数蛇类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稳定,不能作为主要防护手段。最根本的一点是,蛇其实不想和人打照面。
![]()
全国每年蛇咬伤病例约30万例,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民下地干活、夜间行走时不小心踩到蛇。蛇主动攻击人的案例极少,大部分都是防御性咬击。
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招它、不踩它、不抓它,它比你还想躲着你。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蛇咬伤防治指南》里明确指出,预防蛇伤的关键在于提高防范意识,而不是迷信偏方。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