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831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李玫瑾教授首次翻车,为啥?
02、药家鑫为何要随身携带一把刀?
03、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的权威“塌房”
04、如何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药家鑫?
15年前的今天,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才21岁,他开着一辆红色的私家车,经过西北大学围墙外的一条道路。
他一不小心,把前面骑着电动车的张妙撞倒了。张妙26岁,是一个2岁半孩子的妈妈。
药家鑫慌了,他背着背包下车查看,张妙躺在地上疼得直呻吟。
这时候,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药家鑫没有马上打120、110救助伤者,也没有马上开车逃逸;
他只想了几秒钟,然后就从背包里拿出一把尖刀,向这个他完全不认识的、被他撞伤的人,残忍地捅了8刀,当场把张妙捅死了。
杀了人,药家鑫更慌了,他驾车逃离现场,又接连撞伤了两个行人。附近的群众把他拦住,最后他被警察抓捕。
直到3天后,药家鑫才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承认自己撞伤并杀死了张妙。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平日里内向文静、善良正直、钢琴十级的好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竟然突然成为了冷血、残忍的杀人犯!
01、李玫瑾教授首次翻车,为啥?
药家鑫到底为什么会杀人?
难道他不知道杀人比撞伤人更罪加一等吗?
药家鑫接受审问的时候,说他发现张妙当时被撞伤了,但意识挺清醒,还试图记他的车号,可能是怕他逃走了。
他很担心张妙真的会记住自己的车牌号码,后续找自己麻烦,他非常害怕,只犹豫了2、3秒,他就掏出刀子,对张妙下了毒手。
他说他当时非常害怕,只隔了2、3秒就开始杀人。
![]()
药家鑫,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按药家鑫这个说法,可以简单理解为,他就是想杀人灭口。
可问题来了,他平时是那么文静内向、善良正直、循规蹈矩的一个人,为什么会突然有胆子拿刀杀人,而且一捅就是好几刀?
当时,有律师说他是“激情杀人”,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激动到达了极点;
而国内有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则说,药家鑫“连续捅刺”,与长期练琴的“机械重复”有关。
李玫瑾教授这个说法,被很多网友疯狂吐槽。可以说,这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公开言论翻车。
02、药家鑫为何要随身携带一把刀?
那么药家鑫到底为什么会在撞伤人的那一刻突然“性情大变”,疯狂而残忍地杀人?
首先,药家鑫跟张妙并不认识,互相之间确实是陌生人,在撞人之前,他确实没预谋要杀人,在撞到人之后,他更没有时间准备刀具。
那他的背包里怎么会有一把20、30厘米的刀呢?他在接受讯问时说,这是他案发当天的超市买的。
刀真的是他当天买的吗?这不得而知。但是,他包里有把刀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他为什么要买一把刀放在背包里,随身携带呢?
新闻报道里面没说,但结合药家鑫撞人后的反常行为来看,这把刀对于平时内向、善良正直的他来说,是他用来保护自己的——他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总担心遭遇可怕的事。
那他为什么会这么缺乏安全感?
他当时才读大三,就能开上私家车了;
他是西安本地人,从小不愁吃、不愁穿,成长过程一路顺风顺水,父母不想他吃苦,他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还有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的案例来看,这并不难理解。
有一位系统化接受过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双相障碍患者小虹,她也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她一到人多的地方就非常警觉,出门会随身携带一把刀,就连睡觉时,枕头下也要放着刀。
我们利用3PT进入她的内隐记忆层面后,精准地发现这背后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她的母亲长期对她极其严厉,动不动就批评、否定,并且经常跟她说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叮嘱她保护好自己;
而且,她从小在家就跟父母一起看央视的“法治在线”,里面的血腥、紧张的犯罪情节,把她吓得不轻。
所以,药家鑫的不安全感,其实也来自他人生经历中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有很多来自原生家庭。
与大部分父母一样,药家鑫的父母盼着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家庭教育非常严厉,不断“鸡娃”。
从4岁开始,药家鑫就被逼着练钢琴,父母轮流监督,几乎不给他一点玩耍的时间。
药家鑫偶尔偷溜出去玩,要是被父母发现,免不了被一顿狠打。动不动就挨打、挨骂,这令药家鑫在家总是提心吊胆,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而且,药家鑫的家庭条件不错,一出生就解决了温饱、安全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他的情感需求会更加强烈,更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但他的父母还停留在“生活阶段”,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他们对孩子极其严厉,根本不懂得、或者说不在意孩子内心想要什么。他们根本没想到,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埋下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
如果参照世卫组织2022年最新公布的诊断标准ICD-11,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反复经历过难以逃脱的心理创伤,他完全能被诊断为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且,不排除他有可能曾被别人欺凌过,随身带着一把刀,能给他更多安全感。
但无论如何,他撞伤人以后,不但不救人,还凶残地捅死了伤者,他已经是一名施害者。
药家鑫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而最终,他也接受了死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03、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的权威“塌房”
现在回头去看,当时很多所谓专家、教授、律师对于药家鑫杀人动机的分析,其实是错误的,甚至是极度荒谬的。
像上面提到了李玫瑾教授的“弹钢琴说”,那简直是令人感到可笑。
李玫瑾教授所学的心理学主要是现代心理学,而且还是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非常低效,还有明显的副作用。
![]()
李玫瑾教授的公开演讲,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位系统化接受过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患者小勇,他的母亲曾带他去美国接受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师询问小勇的成长经历,他母亲仔细回忆,说孩子没遭受过很大的打击,不明白孩子为何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师又问小勇还是个婴幼儿的时候,母亲对他的喂养方式。
小勇母亲说,“那时我工作很忙,给他哺乳的机会不多。不过,我的奶水很足,孩子每晚吃一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精神分析师马上说:母亲的忙碌和奶水太足,导致哺乳次数少,孩子在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出现了心理问题!
小勇当场哭笑不得,他的母亲更是生气,“我的奶水足反而成罪过了?太荒谬了!”
精神分析流派就是这么荒谬,连现代催眠学之父、美国精神科医生艾瑞克森都毫不客气地说:“精神分析就是个宗教”。
所以,当李玫瑾教授用精神分析流派去解读犯罪事件时,往往是比较肤浅,甚至是非常牵强荒谬的,翻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问题是她不自知,还非常崇拜精神分析流派。
随着她多次翻车,国内有很多网友们已经打破了对她的崇拜滤镜了。
最近还有一件事,让很多人打破了对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医学的崇拜滤镜——美国斯坦福大学杰出的精神病学专家诺兰·威廉姆斯自杀离世。
![]()
威廉姆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精神医学是最高水平。如果全世界的精神医学有“鄙视链”的话,美国就站在最顶端。
![]()
国内外精神医学的“鄙视链”
结果,国际最顶尖、最权威的美国精神专家,居然连自己的精神心理问题都解决不了,这对于国际精神医学界真是极大的讽刺。
而李玫瑾教授是国内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按照这个“鄙视链”的话,她仅仅处于第二层。
04、如何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药家鑫?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药家鑫,亲手葬送自己的前程,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悲剧?
首先要做到的,是面对国内外主流的、所谓权威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其祛魅,真正地保持理性和客观。
而且,父母要有意识地掌握真正科学的育儿知识,避免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所幸的是,15年过去了,在时代的激流中,很多父母已经学会了不再盲目鸡娃,懂得更加尊重、理解孩子。
而且,随着法律的完善,以及“天网工程”的普及,公共场合的监控布控率大大提升,我们中国大陆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00后”“10后”这一代年轻群体的安全感普遍提升,责任感也更强。
他们不但不用带刀出门、盲目地担心被人伤害;
就算不小心开车撞伤了别人,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逃脱法律责任,肇事逃逸只会令惩罚变得更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愿意赶紧救人,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从客观上来讲,随着时代的进步,像药家鑫这类的悲剧会越来越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减少不代表完全杜绝,父母们仍旧不能放松警惕!
上个月,广西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伤人后跳楼事件,该事件中伤人的学生与药家鑫一样,随身携带刀具。
所以,如果想真正避免此类悲剧,真正的出路还是在父母身上——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尽量避免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但与此同时,父母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溺爱、夸奖孩子,这貌似在给孩子安全感,但其实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渴求!
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人格障碍,自大自恋、毫无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甚至成为武大图书馆事件中“杨某某”那样的人,行为出格,最终一样被“社死”。
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从不是盲目鸡娃,更不是一味宠溺,而是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与引导,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安全感,真正地成人成才,一生与“药家鑫式”的悲剧无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