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镇江城西一条古老的街巷,它北起银山门(大西路、迎江路、伯先路交汇处)南至宝盖路,全长约300余米。
![]()
昔时,这里是铁公水联运要冲、商賈云集、街市繁华。伯先路被誉为镇江“民国建筑博览区”,处在它们后街的“小街”也曾有许多传统民居的建筑群,这一带也是镇江最热闹的街市之一。
![]()
当年的小街有南北货店、粮油店、煤球店、面店、饭店、药店、盐店、蚊香店、理发店、浴室、老虎灶、烧饼油条店、大饼店、裁缝店、纸扎店、油布伞厂、豆制品厂、私人诊所、救火会、火柴盒加工收发点……烟火气旺得很!
上世纪80年代,银山门一带街景,照片左下是“小街”北出口。
![]()
今天,经城市拆迁改造,这一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云台山下博物馆、伯先路保持相似风格的仿民国建筑取代了老、破、旧的昔日街景。
![]()
“ 小街”北出大西路的两边原有建筑己不存在,“包氏钱庄”成了“小街”北仅存的地标性建筑。
1958年,各行各业大跃进,并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街居委会主任积极办起了小街小学,校舍就选在“包氏钱庄”,住在小街的也是居委会干部的我后来的丈母娘,她支持主任的革命行动,带头把自己适龄的小儿子送进了师资和生源都不足的小街小学。据《镇江教育志》1958年镇江市各类民办小学一时多达100余个。1966年夏小街小学停办。
![]()
“包氏钱庄”位于小街115号,是包姓办的钱庄,建于清末。共两进,均面阔三间,两厢二层楼,砖木结构,前有高大的风火墙,形成一个院落,通面阔12.3米,通进深28.85米,风火墙高达8.5米。前后各有一个院子,中有天井,两进后有小三间正房。后进中有水井一口。包氏钱庄1993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
包氏钱庄的最后的字号是:源餘钱庄,我小学、初中的肖同学,其外公胡瑞堂是“包氏钱庄”最后一任老板。源餘钱庄在《镇江市志》上有记载,《镇江文史资料》2017年第55期“旧时镇江钱庄”(闵俊宁)一文中也写了“源余钱庄”。照片为肖同学的外公、外婆与小舅。
近代镇江钱庄业,为推动进出口货易繁荣,镇江及华东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内汇市场活跃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根据镇江海关统计,1907年,镇江钱庄、银号多达100多家,钱庄业资本总额超出30万两白银,放款金额最高时达1500万两白银。新中国成立后,经劳资协商:道生、源余、晋源、元祥、祥康、嘉泰6家钱庄批准复业。1950年5月,祥康、嘉泰两家钱庄报歇,1952年5月因资金短缺,其余4家钱庄全部停业,镇江钱庄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
吉安里民居建筑群位于润州区小街中段。建筑群坐西期东,分南北两部分,中为巷道,东西有骑楼将建筑连成一个整体。整幢建筑群东侧临街为商铺,临街骑楼有“吉安里”门额。巷道南北两侧共计五进三间两厢格局二层楼房。该建筑群体量大,布局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镇江里弄式传统民居建筑群风格特色。吉安里建筑群2014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搞自《镇江市文物志》2019年)
![]()
![]()
![]()
东长安里民居位于润州区小街东长安里2、4、6、8号。该建筑坐西朝东,前后四进。由于地处缓坡,整体四进由东向西逐级拾升。第一、二其为砖木一层,第二、四进为砖木二层,四进均为三间两厢结构,南有窄院子。该建筑体量较大,砌筑完整,布局清晰,花窗木雕精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一进前墙有砖雕“福”字,边镶四环图案,四角花均保存完整,天井地面有雕花,南面为木质板壁墙。第二进北门为磨砖外八字,西方嵌有方石,石上刻虎头,虎头下有八卦图案。其南院内有井一口,白石六角形井栏,内壁甃砖,边镌“徐”“家”“井”“甲子春建”。第二进风火墙上有“福”字砖雕,雕花木门保存较好,堂屋为原貌,木板壁墙,木楼梯以供上下。第四进二层,木质窗扇尚存,雕花栏杆较精致。东长安里民居2014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摘自《镇江市文物志》)
![]()
![]()
![]()
东长安里4号,徐家静同学祖居。
![]()
我省镇中高中同学徐家静,生于东长安里,长于东长安里,这里留下了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和我妻子也是从小就相识的近邻、校友。她说东长安里是父亲9岁时(1925年)由她祖父所建,所以东长安里井栏刻有:"徐、家、井、甲子春建”。
镇江文史专家、作家许金龙写过很多镇江古建的文章,我很爱看。他在今年6月写的:“镇江银山门和伯先路往事”一文中说:东长安里是广东商人卓翼堂所建。远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徐家静,看到后很困惑,想让我咨询一下许先生,但我不认识许先生,让她失望了。
昨天寻访小街,在东长安里见一老者,交谈中得悉,他姓徐,是徐姓“帮”字辈,比我同学“家”字低一个辈份,今年七十岁不到。他说东长安里是他祖辈所建,他居住在此一辈子了。我说:小街都这样了,你左右都拆迁了你不搬吗?他说:搬到“金山水城”吗?我不去!我这里住得很好!一旁的我妻子与他聊起老街坊,一个个了如指掌,相谈甚欢。
“小街”民居,吉安里或东长安里建筑风格多以传统的三间二厢即“三合院”为主。这种三间两厢还派生出“明三暗四”、“明三暗五”、“对合式”、“二层式”。“二层型式”是平房改为二层楼,木梯设在后檐柱与金柱之间,也就是“大师壁”板壁之后。"二层式型式楼上明间称为楼厅,在进深四界间设大梁,称承重,其断面为长方形,在上钉搁栅铺楼板,楼板用的是凹凸缝企口板,楼厅的前檐与两厢窗下是木栏板,外有车木栏杆,古窗做品有了简化,窗糊纸由玻璃替代了。二层式天井比较狭窄,在楼厅对面高墙上,专砌透空花墙,来改善底层厅堂的阳光和通风。
“二层式”也有一进、二进或三进、五进,这就是前后进的格式。
![]()
镇江民居“二层式三间两厢”平面图。
![]()
小街中段“染巷坊”二层民居。
![]()
![]()
![]()
小街100、102、104、106优秀建筑民居。
![]()
小街57号,我表姐六十年代初结婚就住进了这里,一家五口人住了几十年,我去过多次,房子不大但有个阁楼,后面还在个小天井,长着一棵有大腿粗的歪脖子黄杨。他家左右好像是小街伞厂,敞开的大棚内掛着五颜六色的油伞……现在老俩口早已搬到了桃园新村,三个儿女也都有自己的新居。这是我2018年在小街拍的老屋,今天这里已是一片废墟。
![]()
我妻子1955年七岁,随父母由上海周浦火柴厂整体搬迁到镇江瑩昌火柴厂。从此在小街居住了十多年。小街88号盛满了她儿时美好回忆。早晨随着沿街的叫卖声,踏着浸润晨露的石板路,闻着油条摊的香气和豆桨的热气,背着书包,拎着饭盒,捷步走向七里甸省镇中。白天门口的水井旁不时会传来妇女们嘻戏的笑声,夜晚云台山工人疗养院常会随风给你送耒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如今这儿已是断壁残垣、杂树丛生。
![]()
小街南出宝盖路口西侧的毕尔素医院。据张峥嵘文:原为美国人华尔素(主要生活于扬州,死后葬在镇江西侨公墓,墓碑在镇江福音堂)所设之眼科医院。根据《江苏省鉴》“江苏省各县公私立医院一览表(民国22年)”得知,毕尔素医院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20世纪30年代被火焚烧,后转让给候牖才医师。候牖才为镇江人,出生于1901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候在原址上复建,改名候牖才诊所。医院为两层砖木结构,内对开门,设有通道,双坡水屋面,观音兜式封火墙,房屋建筑呈“凸”形,上下计30间,中式建筑特色为主,为典型民国建筑。
![]()
又据《镇江市志》:据民国23年(1934年)不完全统计:……恩沛、省之、春生、博济、毕尔素等医院分别设床位10一14张……
![]()
城西的山巷、小街拆迁已有多年,不见成效,如今好像进退两难,一片狼藉。城市区域功能的改变,经济商贸的不平衡发展,居民人口的迁移,城西辉煌不再。城市建设的保护和开发,这篇文章太难了。
今天的小街仍有顽强坚守的原住民,他们舍不得离开浸透了几代人心血的故土老屋。喧华的城市里仍有这片静地,苍凉但仍有余温。
这遍地的流浪猫,主人走了,留下了它们。这不,爱心人士还在热心地给它们喂食,小街仍有挥之不去的生气,人们期待着小街的重生。
![]()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