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修建华西坝建筑群的加拿大建筑师
——苏继贤
谭 凯
位于锦江南侧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其建筑融合中西文化,历经百年风貌依旧,生动展现了百年华西的绝代风华,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观。这不仅归功于英国建筑设计师弗烈特·荣杜易,也得益于李克忠、叶溶清和人称“苏木匠”的苏继贤(Walt Small)等加拿大建筑师。
1908年,苏继贤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尚在筹建中,苏继贤遂前往自贡、乐山等地主持修建医院和教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苏继贤(图源:《枫落华西坝》)
1925年,华西坝建筑群进入建设高潮期,苏继贤接任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总工程师、建筑部主任,按照荣杜易设计的蓝图,在李克忠、叶溶清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修筑工程。他孜孜不倦地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先后主持修建了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钟楼、医牙科楼、教育学院、化学楼、大学医院等华西坝建筑及英美会福音堂(后更名为基督教恩光堂,位于成都市四圣祠北街17号)。
苏继贤对待工作十分严格,刚一上任,便来到工地,要求工匠们拿着锯子、刨子、钉锤、墨斗等工具站成一排。这些工匠个个信心满满,对苏继贤的挑选方式不以为然。苏继贤不关注工匠们的面孔,只弯下腰来仔细观察他们手中的工具是否符合标准,他不时拿起一把锯子,看看锯齿,又拿起一把斧头,看看锋刃。经过一番仔细挑选,大半工匠都落选了。但选出的木匠还需经过第二轮考核才能被正式录用,苏继贤要求工匠们用四个工时做一扇门或窗,超时或者提前做完都会被淘汰。
![]()
苏继贤(右边站立者)在修建工地现场指挥(图源:《蛇杖华西坝》)
苏继贤深知修建一所大学的不易,因此他不知疲劳,天天泡在工地上。他在巡视工匠们做活路时,常摇晃工匠们站人放物的马凳,测试是否稳当,若马凳摇晃不定,立即叫停。在苏继贤近乎苛刻的管理下,工匠们无论老幼,个个备受“夹磨”(指强制性磨炼、刁难)。经苏继贤“夹磨”过的工匠们,技术有了提高,后来到务工市场找工作还能冒几个英语单词,很能唬人。
苏继贤对待工作不容马虎,为人却亲切谦和。星期天只要有空,苏继贤总会和工匠们坐在茶馆里喝大碗茶、摆龙门阵、学说四川话,茶馆里常笑声不断。工匠们见着苏继贤都尊称“撕帽儿先生”,背地里却叫他“苏木匠”,苏继贤听见后并未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接受了这个外号。
一天半夜,两个在钟楼守材料的工匠发现自己晾的衣服被偷走了,他们循着声音追到生物系教授丁克生家,认定是丁克生家养奶牛的师傅偷了衣服。于是二人翻墙而入,摸到牛棚,不容分说将养牛师傅痛打一顿,抱着挂在绳子上的衣服回去了。第二天早上,两个工匠却发现抱回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想到不仅错怪了养牛师傅,还将人打得不轻,一时手脚无措。当丁克生找上门来时,苏继贤却未责怪二人,还替他们道歉,备好礼物探望被打伤的师傅,两位工匠如释重负,对苏继贤不胜感激,逢人就说“苏木匠”是真朋友。
20多年里,苏继贤秉承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精心施工,严格管理,将荣杜易的图纸变成中西合璧的华西坝建筑群。但在他看来,这都归功于中国工匠,若没有这些工匠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图纸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因李克忠、叶溶清早早离开中国,所以每当提到华西坝建筑群,老成都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苏木匠”修的。1949年,全部工程结束;1952年,苏继贤全家返回加拿大。
历经百年风雨,华西坝建筑群仍气宇轩昂,成为成都现代化高楼大厦丛林中鲜明独特的风景线,那浸透古韵的青砖黑瓦,精致典雅的歇山式屋顶,还有点缀其间惟妙惟肖的远古神兽,都铭记着苏继贤等外籍建筑师们的毕生辛劳,也见证着东西方文化在成都的和谐交融,继续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添彩增色。
来源:方志武侯(选自《枫落华西坝·永远的“苏木匠”》,参考《华西坝记忆·心系华西坝的外国友人》)
作者:谭 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