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世纪坛医院是我们心中的中国好医院、中国好医生!”90岁的于阿姨家属曾在小红书发布真挚表扬信,字里行间满是认可:“母亲脑出血昏迷后在外科ICU苏醒,转到康复医学科后,在陈主任和医护人员的精细护理和康复训练下,日渐好转,恢复效果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全家由衷感谢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这封感谢信是信任的链接,更见证了康复医学科团队用专业与温情续写一场跨越“无声”的康复守护。
![]()
于阿姨因脑出血气管切开后转入康复医学科,神志清明却陷入“无声”困境——无法言语表达需求、行动受限,气管切开管路既是维系生命的“桥梁”,也是康复路上必须攻克的“关卡”。科主任陈雪丽统筹指导,护士长王红带领护理团队,将小红书表扬信中“精细护理”的承诺转化为每一个诊疗细节的坚守。
气道通畅是康复的基石,护理团队把操作精度拉满:吸痰动作轻缓如羽,避免刺激气道;气道湿化严格把控,为呼吸道营造温润环境;气切部位换药时,逐寸观察皮肤与管路状态,绝不放过丝毫异常。即便于阿姨无法用言语回应,护士们总会俯身贴耳轻声解释:“阿姨,我们帮您吸痰,很快就好,别紧张。”她眼中流露的平静与信赖,便是对这份细致最温暖的回应。
![]()
![]()
当气道状况趋于稳定,堵管训练成为呼吸功能重建的关键一役。团队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部分堵管5分钟、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时长,每一次调整都凝聚着专业判断与耐心。王红护士长亲自上手操作,眼睛紧盯监护仪上的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指尖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她还牵头开展团队培训,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精准掌握操作要点,实现同质化护理。有一次,于阿姨在堵管至30分钟时出现轻微呼吸急促,护理团队立刻启动预案调整堵管程度,王护士长守在床边轻声安抚:“阿姨别急,我们陪着您,慢慢呼吸。”直至她呼吸恢复平稳,大家才稍微松了口气。
终于,好消息如约而至——于阿姨成功实现100%堵管,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7%-100%,每一次平稳起伏的胸廓,都像是生命重焕活力的节拍。当陈雪丽主任与王红护士长一同查看情况时,护理团队每个人的脸上都漾起了欣慰的笑容。
![]()
在攻克呼吸关卡的同时,团队同步推进肢体、言语、日常功能的多维度训练:电动起立床帮助于阿姨适应体位变化,康复踏车针对性锻炼下肢肌力,PT(物理治疗)聚焦肢体平衡与协调能力提升,OT(作业治疗)则围绕手功能与日常生活动作开展训练;言语康复中,ST(言语治疗)针对构音障碍制定专属方案,结合肺功能综合训练,助力她从“无声”向“有声”逐步突破。每一项康复训练都紧扣“功能恢复”的终极目标,让于阿姨在重获呼吸自由后,稳步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底气。
![]()
于阿姨的康复故事,是北京世纪坛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从ICU的生死相守到康复医学科的日夜相伴,从“无声”的困境到重新发声的突破,每一个细微进步背后,都是医护团队以专业为舟、以仁爱为桨的全力护航。这不仅是技术的精准施治,更是对生命尊严的虔诚守护——他们用双手托起希望,用倾听打破沉默,让康复不再是冰冷的训练计划,而是一段充满温度的治愈旅程。在这里,医学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次呼吸的恢复、每一步行走的重获,都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医者誓言。北京世纪坛医院用行动证明:最好的医疗,是既能治愈病痛,也能温暖心灵;真正的康复,是让每一个生命在风雨后,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晴空,让生命在康复中重归美好与希望。
专家出诊信息
康复医学科
![]()
![]()
![]()
来源:护理部 康复医学科
作者:田超 王红
荐稿:刘俐惠 陈雪丽
排版:李春慧
责编:范晓 张洁
![]()
![]()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