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一则看似普通的商业新闻震动全球:荷兰政府接管了一家中国控股的半导体公司。
但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远在欧洲的阿斯麦工厂突然陷入停滞,大洋彼岸的美国军工企业也拉响了警报。
中方做了才发生了这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美国又该怎么应对?
![]()
作者-常
荷兰抢走了方向盘,却忘了车钥匙在中国手里
荷兰最近真的有点“狂”,9月底,他们突然对安世半导体下了手,直接冻结了中方147亿的资金,还把公司股份都拿走了,更是换掉了中方派去的CEO。
这操作,简直是“明抢”,还美其名曰“国家安全”,给出的理由更是可笑,说公司有“严重的治理缺陷”,却连一丁点细节都拿不出来。
有意思的是来了,荷兰政府从9月末就开始动手,却一直压到现在才公布,显然是打算先斩后奏,仗着木已成舟,让中国鞭长莫及。
![]()
但他们显然太高看自己,也太低估中国了。
这背后,美国的影子清晰可见,就在荷兰动手前一天,美国刚刚重申了出口穿透性管制规则,精准覆盖了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这哪是巧合,这分明是美国在背后精心指点,给荷兰递刀子。
荷兰以为抢到了一个价值147亿的“金蛋”,但他们拿到手的,只是一张股权文件,
而真正的合约,那座位于东莞、面积超过8万平米、支撑着安世七成出货量的超级工厂,却稳稳地在中国手里。
![]()
中国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有一纸出口管制令,直接切断了安世在中国的组件出口。
好家伙,荷兰这边还没得意完,中国的反制就已经在路上,荷兰到手的胜利果实,瞬间变成了一个无法运转的空壳公司。
这波操作,直接把荷兰给整不会了。
![]()
可以想象,苹果的供应链主管在深夜连打十几个电话,特斯拉的采购经理在会议室反复开会,他们发现,安世的这类芯片,不是说换就能换的,重新测试、重新认证,周期可能要几个月甚至更长。
对于走在技术前沿的公司来说,这种延迟可不是小事,“坐不住”不只是情绪上的焦虑,更是利润表上的真实波动。
![]()
中国的“稀土炸弹”,为何让西方集体失语?
如果说安世事件是战术层面的精准反击,那中国的稀土反制,就是战略层面的王炸。
这颗“稀土炸弹”,从深度到广度,都比以前步子迈得更大,实现了从源头、生产链到运输出口的全覆盖,哪怕产品中只用到了一丁点出口自中国的稀土原料,都得受到我们的管控。
更有针对性的是,这次还把特殊型号的芯片纳入了管控范围,这一来,美国的军工企业立马遭了殃。
![]()
荷兰市场也一样,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其单台机器的稀土使用量大约为17公斤,中国一缩紧口子,阿斯麦原本每月可以制造50多台,现在没米下锅,月产量立马萎缩到了5台!
17公斤稀土,没了,月产50台变5台。这数据,直接把人看傻了。
连全球光刻巨头都是这种情况,其他严重依赖稀土的企业就更惨不忍睹。
![]()
正是因为中国在稀土上的强硬姿态让美国“真急了”,才策划了荷兰“借刀杀人”的阴谋,试图在另一个领域打开缺口。
结果呢?中国直接用更硬的“拳头”,打在了他们更软的“肋骨”上。
美国也慌了,特朗普的反应很好笑,最开始叫嚣从11月开始针对中国加收100%关税,结果搞得华尔街股价狂跌。
转头就指使财长贝森特出来说软话,表示中美还是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没必要搞得这么剑拔弩张。这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
差不多同时还有另一个新闻,韩国主办的APEC峰会即将召开,本该跟我们针锋相对的美国,竟然表示可以借这次机会跟我们聊聊,完全没有了往日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
美国跟荷兰打配合,一个说软话一个上手段,无非还是想逼迫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让步,给美国喘口气。
简单讲,就是釜底抽薪,直接打蒙了。
![]()
特朗普的变脸与西方的“破防”实录
中国的反制,效果是实打实的,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朗普的“变脸”大戏,就是最生动的证明。
可以想象,在白宫的紧急会议上,他急得直挠头,看着阿斯麦的股价和军工企业的报告,最后只能把锅甩给财长,让他出来唱红脸。
这种“前倨后恭”的戏码,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见得还少吗?但这次,中国的实力让他不得不低头。
![]()
荷兰更是尴尬,经济事务部嘴硬,声称跟美国没密谋,只是巧合,结果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布的资料直接“公开打脸”,显示美国早在6月份就施压荷兰,必须搞掉中国CEO。
这下好了,不仅“抢”来的公司成了空壳,连“政治投名状”当得也挺卖力,结果“主子”第一个甩锅,这找谁说理去?
荷兰专家早就警告过他们,要小心中国的反制措施,果不其然,中国的“反击”足以让这些欧美客户傻眼,毕竟他们本该到手的货品,如今没有了着落。
![]()
“吓”得安世外籍高层立刻表示要对华协商,显然是对中国反击心有余悸。
一直遭受该事件影响而不断跌停的闻泰科技股票,也开始反弹,15日直接上涨了近1.5个百分点。这就是市场最真实的反应。
更深层次看,这是西方“霸权依赖症”的集中爆发。他们习惯了用规则、制裁、金融这些“虚拟”的大棒来横行世界,却发现自己的“软肋”,竟然被别人牢牢攥在手里。
![]()
实体为王:一个新时代的权力法则
这场较量,从安世事件到稀土反制,看似是孤立的事件,实则揭示了同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到底,这场较量给我们提了个醒,全球的权力基础,正在发生一场从“虚拟权力”到“实体权力”的根本性转移。
过去,大家觉得掌握品牌、总部、金融,就掌握了话语权。
但现在看,这些“虚拟”的符号,在真正的实体命脉面前,不堪一击。
![]()
荷兰抢走了方向盘,却忘了“车钥匙”在中国手里,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
我们提炼出的“资源权力”理论,核心就是,在全球产业链中,谁掌握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谁就拥有定义规则、分配利益的终极权力。
而尊严也告诉我们,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赢得尊严,经济、科技等硬实力,都是维护尊严的手段。尊严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权力不是印出来的,是造出来的。
这道理,西方那些“金融玩家”怕是得花点时间才能想明白。
![]()
对于企业来说,这场冲突也是一次大反思,所谓的“去风险”战略,如果只是把总部搬来搬去,而忽视了真正的实体命脉,那不过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产业命脉,往往集中在效率最高、配套最全的地方,这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改变的。
面对挑衅,中国的策略也很清晰,那就是“痛打落水狗”,不仅要反击直接挑衅者,更要清算其背后的始作俑者,不给其喘息之机。
因为游戏从来不是谁掌控总部,谁就赢了,而是谁能真正掌握供应链的“命门”,谁才有底气说“不”。
![]()
结语
这场较量,与其说是商业或政治的输赢,不如说是两种权力观的对决:沉迷于虚拟符号的旧思维,终究敌不过扎根于实体力量的新现实。
未来,谁掌握了不可替代的实体要素,谁就掌握了定义规则、分配利益的终极权力。一场围绕实体命脉的全球重组,已经开始。
当虚拟的金融泡沫遇到真实的工业血液,你认为谁会笑到最后?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