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梅雨季,这是玉米的“末日”!
——《贾话连篇》
一、雨一直下,玉米“哭”了
10月20日,河南舞阳,我的老家,雨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田里,砸在表姑的心上。她站在家门口,望着水汪汪的院落,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今年的玉米花生都完了。
这不是她第一次和天气较劲。
今年夏天,河南遭遇严重旱情,表姑和姑父轮班浇地,“天天没日没夜地浇水,心里面总想着浇完能有个好收成。”结果,刚把庄稼从旱灾里“救活”,一场60年一遇的“烂秋雨”又把它们泡烂了。
据河南省气象台数据,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49.6毫米,是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阴雨日数达25.3天,比常年多出整整两周。玉米、花生,眼看着成熟,却眼睁睁看着它们发霉、长芽、烂在地里。
二、徒手抢收:一场“泥地里的马拉松”
机器进不去地,只能靠人。表姑和姑父脱了鞋、卷起裤腿,光脚踩进半腿深的泥里,他俩只能弯腰一株一株薅花生,腰像肌肉拉伤,晚上翻身都疼。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河南各地。我的一个表哥,舞钢市八台镇的种粮大户,承包了一百多亩玉米。今年6月,表哥因病走了,重担一下子落在他儿子小培身上。
凌晨五点起床,只要雨一小,小培就下地,背着40斤玉米袋,一脚深一脚浅地淌泥地,走一百米要十分钟,摔了爬起来继续走。
三、一笔算得清的账:种地就是赔本买卖
很多人以为农民“靠天吃饭”是诗意的浪漫,其实背后是赤裸裸的经济账。
以我二舅为例,他租了5亩地种玉米,给城里小伙伴盘算一下,每亩成本如下:
地租 800,种子 60,化肥 235,农药 70,灌溉 100,收割 120——合计 1385 大洋。
正常年景 1500 斤×1.1 元=1650 元,赚 265,一杯奶茶钱都能让二舅心跳加速。
但今年玉米被雨淋湿,收购价直接腰斩,0.5元/斤都未必有人收。按1000斤湿粮算,毛收入500元,每亩倒赔885元!
表哥家100亩地,正常年景能挣五六万元,今年保守估计损失超过6万元。
他儿子小培打工一年才挣5万元,“这一年,白干了。”
四、农民的收入结构:种地只是“副业”?
你可能以为,农民嘛,种地就是主业。但真相是——种地,只是他们的“副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5%,而农业经营性净收入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换句话说,农民主要靠打工挣钱,种地只是“保本”甚至“赔本”的副业。
邻居大哥和大嫂每年5月回家种地,11月再回福建打工。大哥在建筑工地扎钢筋,每月6000元,大嫂在纺织厂一天站12小时,月工资5000元,俩人打工半年挣五六万,种地一年也还不到1万,还得看老天爷脸色。如果“不是孩子和父母在老家,打死我们也不种地了“。
五、不能打工的农民,怎么办?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说走就走”。
我的堂哥今年60岁,以前在外面建筑工地打工,现在年龄大了,没技能,工地不要他;大嫂本来就有慢性病,还有年迈的婆婆照顾,“我们走不了,只能守着这几亩地。”
他们像被按了“暂停键”,困在几亩地里,与天斗、与虫斗、与拼多多斗——唯一不斗的是钱包,因为钱包压根没有战斗力。
他们被困在土地上,不是因为热爱,而是没得选。
六、那农业保险呢?能不能“兜底”?
答案是:能赔,但赔得不多,程序还复杂。
根据中华财险条款,玉米因连阴雨导致穗发芽率超10%,可获赔20%-100%不等,但前提是——你必须买了保险、投保面积与实际一致、灾害符合条款、现场查勘通过、损失测定达标。
现实中,很多小农户根本没买保险,或者“种了3亩,只保了1亩”,无法理赔。即使赔了,每亩最多赔950元,远低于实际损失。
七、靠天吃饭,怎么破?
农业,从来就不只是种地那么简单。
河南这场“烂秋雨”再次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农户在自然灾害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怎么办?
无非三条路:
1.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赔付标准,简化理赔流程;
2.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烘干、仓储、运输等一体化应急体系;
3.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
贾哥补一刀:技术、资金、政策,都可以慢慢谈;最等不起的是人——有谁愿意在泥里赔完青春,又赔晚年?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期望:让农民有钱赚,有选择,有尊严。
可问题是:如果种地注定赔本,谁还愿意留下来,把当下做好?
贾话连篇提示:l
下次暴雨预警,别只转发“城区看海图”,也想想地里还有人正把一年的希望往麻袋里塞。
他们不一定需要你的眼泪,但值得你动动手指,把这条推到该被看见的地方。
毕竟,发芽的玉米能等,发芽的悲伤可等不了。
- 我是贾话连篇,一个笑着骂人,哭着讲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欢这种风格,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