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狭义相对论说起,很多人误以为它的起点是 “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 这个 1887 年的实验否定了 “以太”的存在,被不少人当作爱因斯坦推翻经典物理的 “直接证据”。
![]()
但事实上,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核心论文)时,大概率并未深入研究过这个实验。他后来在回忆中提到,当时更关注的是经典电磁理论与牛顿力学的 “内在矛盾”: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但根据牛顿力学的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速度是相对的 —— 比如你在时速 100 公里的火车上以 5 公里每小时奔跑,地面观察者会看到你的速度是 105 公里每小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光相对于 “以太” 的速度是 30 万公里每秒,当观察者朝着光的方向运动时,看到的光速应该大于 30 万公里每;反之则更小。可麦克斯韦方程组却暗示光速与观察者运动无关,这就像两套理论在 “光速是否恒定” 上 “打架”。爱因斯坦没有像其他物理学家那样试图修补 “以太” 理论,而是选择直面矛盾 —— 他大胆提出两条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力学体系。
![]()
这一过程绝非 “拍脑袋决定”。当时 26 岁的爱因斯坦,早已对电磁学、经典力学有深入研究:他 16 岁时就思考过 “如果以光速追逐光,会看到什么” 的问题,这个 “思想实验” 困扰了他 10 年;他还深入分析过洛伦兹变换,当时用于解释以太漂移实验的数学工具,但摒弃了洛伦兹的 “以太” 假设,将变换重新诠释为 “不同惯性系间的时空坐标转换”。
最终,狭义相对论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出了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质能方程等结论,彻底重塑了人类对时空的认知 ——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对理论内在逻辑一致性的追求,而非单一实验的推动。
![]()
再看广义相对论,更不是 “从苹果落地想到的”。很多人将它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混淆,却忽略了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的 “自然延伸”。狭义相对论解决了 “惯性系中的物理规律”,但爱因斯坦很快发现一个新问题:引力无法纳入狭义相对论框架。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 “超距作用”—— 比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会瞬间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但狭义相对论认为 “任何信号传递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就导致引力理论与狭义相对论再次矛盾。
为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又花了 10 年时间。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甚至一度走偏方向。关键的转折点,是他提出的 “等效原理”—— 这个原理并非爱因斯坦首创,但他将其推向了极致:惯性力与引力在局部是不可区分的。
![]()
比如,你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会感觉身体变重,这种感受与站在地球上受引力作用完全相同;反之,在自由下落的电梯里,你会处于失重状态,无法分辨自己是在无引力的太空,还是在地球引力场中自由下落。
基于等效原理,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 “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所有参考系中都相同。而要描述非惯性系中的时空,就必须放弃 “平坦时空” 的假设 —— 他借鉴了黎曼几何,提出 “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物质的质量会让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就像重物压在弹性薄膜上形成凹陷,其他物体则会沿着弯曲时空的 “最短路径” 运动,这看起来就像是受到了 “引力” 的作用。比如地球绕太阳公转,并非太阳对地球有 “拉力”,而是太阳的质量让时空弯曲,地球在弯曲时空中沿测地线运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