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文明之光、合作之路、太和之议——全球嘉宾眼中的第七届太和论坛》的报道。
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之际,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卡利南在秋雨中兴致勃勃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的乾隆花园、文保修复部,以及正在午门举办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并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是他首次来到北京,走进在他看来“气象万千”“充满历史与美感”的紫禁城。返回伦敦前,他在社交媒体上连发了10余张在故宫拍摄的图片,并用中文写道:“百岁生日快乐!”
![]()
这是9月29日拍摄的故宫一角及展览海报(左下)。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卡利南是第七届太和论坛的与会嘉宾之一。这场论坛的系列活动在10月9日至13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来自26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组织共300余人参加。
本届太和论坛聚焦世界博物馆高质量运营与管理创新、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博物馆“文化+科技”融合应用三大主题。来自全球的嘉宾既带来了祝福,也在百年故宫的恢宏气象中,体悟文明的厚重与传承的力量,探讨对人类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文明之光——
“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库,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由皇宫到博物馆,百年峥嵘,它经历了战火威胁与文物南迁的艰难岁月,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生新篇:
曾经杂草蔓生、门窗破败的古建筑陆续修缮如初;一度千疮百孔的唐代纸本绘画《五牛图》修复后重现神采;藏品数量突破195万件(套),居全国博物馆之首;多样的数字化产品、文创商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开放面积不断变大,文化服务功能日益丰富……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游客争相打卡的“顶流”文化地标。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百年时光里,持续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交到下一代手中,是个很大的贡献,也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珍娜特·伊斯梅洛娃表示,相信故宫博物院未来将更辉煌,也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
10月10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珍娜特·伊斯梅洛娃(右二)、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伯恩德·埃伯特(右一)等嘉宾在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参观。除标注外本组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供图
伊斯梅洛娃对故宫展品赞叹不已,认为每件都是珍贵且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她尤其钟情于乾隆亲自参与设计的金瓯永固杯,以及各式精巧复杂的清代钟表。
“故宫建筑红与黄的搭配也非常和谐,中国的红色有种特别的气质。”她还说,看到故宫的龙,灵感油然而生,希望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一场关于中乌两国吉祥动物文化的展览。
从中亚到东亚,不同文明的守护者,在百年故宫中都感受到共鸣。
日本国立文化财机构理事长、皇居三之丸尚藏馆馆长岛谷弘幸在199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酷爱王羲之和苏轼书法的他在故宫博物院参观了建院70周年的展览。
“那时中国还没有文博热,观众并不多,我得以花很长时间,细细欣赏了许多书画精品。我还鼓起勇气和另一位同样专注观展的中国观众搭话,并成为朋友。不过,当时的故宫在展陈环境的营造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岛谷弘幸说。
此后30年间,他已20余次造访北京,走进故宫的次数也超过10次。每一次的变化,尤其是展陈方式上的飞跃进步,都令他感慨万分。
10日傍晚,他与其他嘉宾前往“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参观,展陈《伯远帖》《五牛图》和《清明上河图》的展厅里观众仍排着长队,大家抱憾未能一睹几件中国的国宝真容。
“这三件展品,都是日本人长年向往和学习的对象。”他说,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中一直是亚洲文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库,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我相信,在下一个百年,它将迎来更为壮阔的发展。”岛谷弘幸说。
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馆长洛朗·萨洛梅也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故宫时的印象:“太震撼了。我知道它非常宏大,也看过很多照片与影片,但当你真正走进城门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那天天气很美,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
萨洛梅说,故宫与凡尔赛宫一脉相通——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故宫的布局具有一种宇宙般的秩序感,让他着迷。
这是萨洛梅第三次来到故宫。他特别提到,秋雨中的傍晚景色格外有诗意,很美。
智利新时代基金会(米拉多尔互动博物馆)执行董事恩里克·里维拉曾三次从地球的另一面来到中国,每次都去了不同的城市。此次走进故宫,他说实现了几十年前和家人观看《末代皇帝》时萌生的来这里看看的愿望。
“我觉得故宫像一座时间胶囊,汇聚了中国有形与无形的珍宝。它保存得非常好,并且以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你可以探索不同的元素、审美、历史与思想,从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这里是理解中国的最佳场所。”他说。
“中华文明里,百年如同眨眼一瞬。而我们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里维拉说,中国人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时间、去投射未来。
合作之路——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是共同的愿景”
文明的邂逅,正延伸为持续深入的合作实践。
伊朗国家博物馆馆长杰布拉尔·诺坎德对故宫怀有深厚情感:“每当听到故宫这个名字,我心中都会涌起美好的感受。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历史与思想。”
![]()
10月10日,伊朗国家博物馆馆长杰布拉尔·诺坎德(右)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珍娜特·伊斯梅洛娃(左)在午门参观。
2024年,“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由故宫博物院,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艺部,以及伊朗国家博物馆在午门举办,展现古代伊朗艺术的不朽魅力。
诺坎德介绍,伊朗国家博物馆与故宫的合作目前以展览为主,双方已签署合作备忘录,故宫的研究人员将赴伊朗开展中国相关文物的联合研究。
“我们收藏了1000多件来源于中国的陶瓷,主要来自明代,也有元代的器物。”诺坎德介绍,他也观看了故宫收藏的带有波斯文字的器物,它们是和平交流的见证,是“文化丝绸之路”的象征。
这条“文化丝路”仍在延展。诺坎德说,10月14日,伊朗国家博物馆推出一场有关丝路非遗的新展览,展示中伊数千年往来的实物,比如在伊朗发现的中国瓷器,以及融入中式纹样的伊朗文物。
从中伊文明对话到中法艺术交流,合作的路径正不断拓展。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雅尼克·林茨说,吉美正与故宫探讨将其部分馆藏带到中国展览,并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同时,也期待故宫的珍贵藏品走进巴黎,与法国公众共享中国的魅力。
“每次我回到故宫,都能看到许多新的变化。无论是持续的修缮工程,还是不断推出的新展览,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博物馆。”她说。
紫禁城和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和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时代潮流,承载国家气质。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于2024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谱写中法文化交流新的佳话。
萨洛梅说,与故宫的合作方向广泛,比如艺术、历史影像、瓷器、织物等主题,他对宫殿制度与运作历史也很感兴趣,认为把中法两种传统做比较很有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法国人来说,中国很‘异域’,但同时我们也有共同点。相同与差异并存,能激发出精彩的文化对话。”萨洛梅说。
来自柬埔寨的吴哥窟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局长郝鹏则从文化遗产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吴哥窟与故宫的合作潜力。
“吴哥窟和故宫一样,是国家的身份象征。因此我们在开展保护工作时格外谨慎,任何细微的失误都会受到公众的批评,这既是责任,也是挑战。”他说。
他希望与故宫在游客管理、文物保护等方面加强交流。“比如我们在吴哥窟的游客分流措施,就可以与故宫互相借鉴;我们也面临石材风化等共性问题,尽管气候不同,但许多修复理念是可以共享的。”
“我们没有像故宫那样的高新技术能力,希望推动合作,更好保存我们新出土的文物。”郝鹏说,100年对普通人而言是漫长的,但对文物保护者而言却只是历史的一刹那,故宫专家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努力,为全球同行树立了宝贵的典范。
伊斯梅洛娃表示,在参观故宫文保修复部时发现金属、木头、壁纸等各类材质的文物都可以得到修复养护,而乌兹别克斯坦目前纺织类文物的保存情况并不理想,希望和故宫建立合作,派遣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故宫学习这些文物修复技术,或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故宫专家指导的培训班。
数字化也正为故宫构建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里维拉看到故宫如何使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文物建档,并通过多媒体界面将这些信息以可视化方式传递给公众。“数字化不仅是保存手段,也是知识传播的方式。这种理念非常值得借鉴。”
他认为,故宫庞大到不可能一次就完全理解。但正因如此,也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正思考如何通过博物馆把智利与中国联系起来。此次访问,我已经看到了许多合作的潜力。我也向故宫博物院院长发出了访问智利的邀请,希望他能亲眼看看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里维拉说。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宾逊介绍,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在2019年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它建立在我们两家机构多年共同研究的基础之上。合作的前提是信任,是共同的愿景——办出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吸引公众的展览。”
鲁宾逊说,两所机构之间的研究人员、策展人、文物修复专家之间都有频繁交流。他以文物修复为例,表示由衷钦佩故宫文保修复部的规模、投入以及设备。“这不仅体现了故宫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也体现了这里工作人员的卓越水准。”
“两馆的文物修复专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持续交流。我们的科研主管也曾多次访问故宫。”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司美茵说。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任何博物馆实现长久而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合作与开放。我希望故宫博物院能继续保持这种姿态——持续推动国际交流、扩大学术与公众的联系,让自身的馆藏与经验造福全世界的博物馆同行。这既是故宫的贡献,也将惠及整个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鲁宾逊告诉记者。
太和之议——
“我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一次国际会议之一”
太和论坛是故宫博物院于2016年首次发起的一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当今国际环境下世界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的路径与挑战,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古代文明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持久作用。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伯恩德·埃伯特由衷表达了他的赞叹:“参加这次论坛,对我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一次国际会议之一。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盛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与专家。”
埃伯特与故宫的情缘可以追溯到1986年,自那时起,他便成为故宫的常客。今年刚就任新职的他带着新的身份与更多的期待,回到这里,寻求与中国同行们的更多合作契机。
“太和论坛给了我新的视野。我们可以让专家彼此对接,建立互助网络。”埃伯特说。
鲁宾逊认为,太和论坛正不断成长,形成一种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对话。“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共同参与。讨论非常认真且富有成果。我认为这显示出故宫博物院正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领导作用。”
“故宫对建院百年的庆祝形式极为出色,邀请了世界各地同行,共同交流经验。尽管不同博物馆的类型、展品以及部门设置有所不同,但我们的职能与使命是一致的。”诺坎德认为,太和论坛非常有实效,将成为故宫和全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记忆。
在本届太和论坛期间,萨洛梅参加了主题为“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分论坛,并称这是一场“非常有雄心”的对话。
“我们意识到,彼此正面临相似的挑战。世界遗产地极为脆弱,比如凡尔赛宫建在一片沼泽地上,原本环境湿润。如今炎热干燥的天气增多,我们担心会引发裂缝,给宫殿带来严重损伤。我们也看到,其他一些世界遗产地同样正面临威胁。我们必须积极行动,展示合作的力量。”萨洛梅说。
他表示,在太和论坛上经常被各国同行打动,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亲近。
“我们对世界遗产有共同的情感,也肩负相同的使命:保护与传承。一旦你深入某个专业领域,就会形成全球共同体,世界仿佛变小了,全球的博物馆就像一个小家庭。”萨洛梅说。
![]()
10月10日,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馆长洛朗·萨洛梅在太和殿前参观。
谈到“太和”的意义,萨洛梅说:“在这100年里,故宫已经在走向‘至善至和’的道路上前行良多。它很好地履行了使命,从一处禁地变成和谐与汇聚的象征。”
“我必须提一下,大英博物馆已经有将近275年的历史了,所以在我看来,‘100岁’还是风华正茂。我也期待接下来的百年会带来些什么。”卡利南告诉记者。
百年故宫,以“太和”为名,汇聚世界文明智慧,也启程新的百年征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